博鳌大讲堂 | 点评与互动:地产“小时代”的创新模型

观点网

2016-08-12 17:17

  • 创新从来都不容易,当房地产结束高速增长,进入转型与多元化“小时代”,这是一个追求创新、建立新模式的时代,有没有捷径和样本可以借鉴?

    黄永华:刚刚林总和苏总,他们虽然是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做了阐述,我听下来,我觉得林总更多的是给我们思想上的启迪,或者说他把更多的理想放在未来的客群身上,让我们通过未来客群的改变,怎么样去想我们的产品、服务,包括我们的营运做出什么样的改变。而苏总比较完整的通过一个逻辑的关系来论证他的结论,就是传统开发模式已死,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当然这是有争议的,但是我觉得他们两个人共同的关注点就是“改变”,这个改变的基础在哪里?就是基于我们的客群改变了,我们的时代改变了,我们的消费者改变了,所以他们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另外还有一个是我们的时空发生了改变,因为我们不再有那么多的土地,在我们的一线城市可以给我们开发,我们没有办法永远像过去这样造那么大量的房子,尽管是提供一个空间给他们,他们已经不满足了。

    所以这种改变确实是我们地产界人应该去思考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尤其像苏总的这套逻辑,也应用于他这个企业的实践,而且前面也放了几个例子,也都非常成功。我们讲成功是什么?第一是从企业来讲,投资收益最终的回报,这样的模式是成功的。第二个是从他的客群,也就是说他进去以后,他的消费者所给出的评价。

    我们讲所有的企业,他要使得他的商业模式能够成立的话,最基本的就是他对他的为客户服务所创造的价值要有人买单,那才能证明你成功,否则你自嗨,最后就是烧钱。我觉得他们两位讲得非常精彩,我提议为他们鼓掌。

    下面有一个提问的环节,我首先提一个问题给林总,林总的观点我非常赞同,从行业来讲,特别是优秀的企业要有这种敏感点,要去思考未来市场的需求到底在什么地方。林总讲得有些观点,特别是说到85后、90后这些新兴客群的需求发生改变。我想给林总的问题是,我们阳光100在这方面做了哪些事情?

    林少洲:今天讲的这些思路都是最新鲜出炉的,所以我还没有来得及真理,甚至还有商业机密在里面,今天只能点到为止。

    阳光100是一个有20年历史的企业,我们在20多个城市都有项目,而且是分成很多种类,现在的市场分化很严重,卖得好的想捂盘都捂不住,有的产品又很吃力,所以我在操盘的时候就一直在求解,供给侧改革、去库存的方面在求解。我想我们的未来发展,就是要打造软实力,我们的产品都往这个方面走,包括高端的服务式公寓,怎么做共享,怎么做内容,我们的商业街、旅游地产更典型。

    我们在云南跟李亚鹏合作的雪山艺术小镇,我们现在给它的定位重新做了调整,我给它起的名字叫Hi客小镇,就是90后生活方式小镇,不再是以前的那种定位。所以我们做了很多的调整,包括我们在桂林做的旅游地产,包括最近潍坊和烟台的商业中心区的项目都在往这个方向走,跟文创、跟年轻人的消费紧密的对接,我们全面的往这个方向走。用我们易小迪总的话说,以后我们做的不是商业地产,我们做的是文化地产,我现在想把总部也进行改造,让别人看不出是一个房地产公司,看着像一个文化公司。

    黄永华:在场的各位听众有什么问题?

    黎振伟:刚才两位导师讲到的开发模式改变了,现在有一些问题,我们现在一说开发商都说它有多大、有多好,都是看这个开发规模、开发业绩。刚才两位导师在讲对企业模式的改变,接下来我们投资者看企业的标准是不是都要改变了?

    苏鑫:我个人极度不看好大的开发商这种所谓重资产转轻资产。背后的逻辑很简单,它是上市公司,有资本推动,每年都需要上涨,尤其是市场好的时候,你需要更大的增长,股东都给你这种要求,这样它就不可能在细分市场有更大的资金、资源和人力的投入。

    所以我们也看到,城市更新大家都觉得是个机会,万科、远洋、旭辉等等很多的公司都想做,但是两年之内这些公司的项目都没有超过2个。他们的专业能力当然很强,他们的资金实力也没有问题,核心是资本推动不允许,更多的是在做一些实验。

    我们看好的还是中小企业,高和就是个小企业,我们投资的轻资产运营公司都是小企业,这些小企业是真正做服务业做起来的,他们看的就是几千块钱、几万块钱的事,但是这个东西通过服务,未来只要有品牌,你是可以有更高的租金的,可以有收益的,有快速的规模扩张的,这个时候既然有连锁酒店,为什么不可以有连锁的青年公寓、连锁的养老公寓,它的市值超过百亿甚至几百亿,是完全有可能的。我们看到世联的PE倍数,虽然它还是相对传统的服务模式,但是它的PE倍数远远超过了开发商。

    林少洲:现在有两个资本市场,一个是A股、港股,还有一个资本市场是创投的市场,在创投的市场里头我们会看到很多奇怪的现象,那么多天天赔着钱的公司,估值几百亿,在美国也有这样的公司,可能它现在还不挣钱,但是估值已经到了百亿美金的地步,谁是未来,这就需要我们投资者去选择,去判断。

    黄永华:两位老总的回答都是触发我们对现在新市场的思考,然后用一种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来改变我们的传播思维习惯和模式,包括我们的经营模式。

    提问:几位老师好,我是今天专程从广州赶过来的,刚刚听了两位的精彩发言,我很有共鸣,我之前也做过开发商,刚刚苏总的观点听起来很震撼,前两天我一直在思考,互联网有一句话叫“得屌丝者得天下”,我前两天有一个分享,我说“得金丝者得未来”,像我们今天在座的这些大佬,你们就是“金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怎么改变地产未来的方向,希望几位老师给点意见给我们。

    苏鑫:我说点我的体会,也是受到博鳌房地产论坛的启发,我们要改变,需要创新,怎么创新?创新最多的当然是互联网,但是不是简单的盲目做P2P、做互联网+,先要有思想的改变,我们拿出互联网最好的10本书,每个月所有的中高管读书,在微信上分享感受,但是没有效果,因为那只是知识,知识变成习惯是两回事。后来我们自己做了些研发。

    后来我就找了一个牛津的90后,他给我出了几个主意,他说第一你要有产品思维,以前开发商也有产品思维,我们有做商务的,有做设计的,但是缺乏懂得消费人群的人,可能90后的消费群体我们感觉不了,但是有的人感觉得了,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

    第二是要迭代,要有用户的思维,要让这些目标用户加入进来,同时要不断地进行头脑风暴。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才能真正地知道什么叫创新,应该怎么创新,怎么改变。如果只是读书,思维是永远改变不了的。

    林少洲:我是学社会学的,做房地产一直都觉得是外行,十几年前就参加了第一届的博鳌房地产论坛,见证了这个行业的成长,到今天应该是亢龙有悔了,今天这个路走进死胡同了,全靠流动性撑着,全靠一线城市的业绩撑着,这个行业怎么维持?出路在哪里?就是小而美,就是要寻找新的客群。

    中国有很多新的年轻人,希望在他们身上,在这些草根身上,不要把眼睛都盯着北上广的这些富豪们,这样中国没希望。全民都要有活力,整个业界都要有活力,大家要换个思维,来到博鳌不是向伟大的企业学习,千万不要变成同质化,学完之后都往同一条路走,那就非死不可,而是你们已经做得不好了,我们就不这么做了,我们要把你们颠覆。

    黄永华:我们要找差异化,要找更深更细的客群。苏总的这种观点,我认为是一种警示,我们大多数的房地产商,尤其是排名前30、前50的房地产商,你还得拿地,但是今天两位老师给我们的思维告诉我们,不能仅仅靠拼规模去获取资源,这种模式已经快要到山前了,我要早做准备,要做改变。

    创业的过程也是非常艰难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间,你要非常注意你客群的变化,也就是说你服务对象的变化,你最终一定要为我们新生代的80后、90后的客群用服务去创造价值,去替代简单的重复,这样你才有机会。

    审校:徐耀辉

    致信编辑 打印
  •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博鳌房地产论坛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