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大讲堂 | 点评与互动:金融新声 基金、企业并购与资产证券化

观点网

2016-08-12 16:26

  • 地产并购年代,金融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基金正在构建最佳通道,资产证券化进程打开新窗口,窗外是一片晴空还是风雨如晦?选择未雨绸缪,同样需要指路明灯。

    韩世同:刚刚两位导师,一个是并购案例,另外一个是给我们介绍了非常多的资产证券化的ABS的多个案例。其实我跟大家一样,也是学到了不少的资金运作,以及银行在资产证券化这方面的知识。过去可能我们理解的更多的还是要用固定资产去抵押,现在ABS的这种方式我们看到它非常灵活。

    刚刚李总介绍基金的收购是善意收购,但是很多并购都是恶意并购的,往往有些项目过不去的时候,我们看到有些基金,有些收购就是大鱼吃小鱼,甚至是有些收购了之后就分拆,使得原来那个企业的运作消失。

    李总特别提到这种善意并购,我觉得这是未来对于一些资金不足,或者是品牌不够、运作经验不足的项目,通过这种形式是可以盘活的,当然我们一会儿也可以请他介绍介绍,看看他对并购的喜好性,酒店、写字楼,或者是商业的项目,他们感不感兴趣,因为他刚刚给我们介绍的只是一个位于长沙的大型住宅项目。

    资产证券化这个东西更是神奇,连门票也可以证券化,物业费也可以证券化,租金也可以证券化,也介绍了境外的REITs的模式,其实是使得我们的资产可以在现状的状况下,能够获得更多的融资的途径和渠道。

    我的点评就到这里,接下来请上两位导师跟大家互动,看看大家还有什么意犹未尽的,还有什么想要询问的。

    提问:我有两个问题,首先问李总一个问题,刚才看的案例是住宅房地产的,我觉得从基金投资的角度,住宅相对来说风险是比较低一点的,但是现在市场内最需要像李总这种基金去投资或者投入的,其实应该是我们都面临大问题的商业房地产。所以我想请问李总在商业房地产的基金投入方面有什么样的计划?它的投入现在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因为它的进入成本是比较低的,从基金的角度,进入成本和机会是同时要考虑的。

    第二个问题是提问柳阳总的,柳阳总应该在业内知道,今年八九月份,市场上可能会看到一个比较大的商业房地产证券化的动作,这个动作是由国内最大的PE机构九鼎投资的一个证券化的产品在新三板借壳上市,它是100家购物中心的租金收益证券化。我想听听柳阳总对这个东西是怎么看的?

    柳阳:我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作为银行人员,出来说话一直都是很小心的,尤其是在国有银行工作。您说的这个项目我是大概有所耳闻,但是我没有看它的整个架构,九鼎确实在国内做得非常好,也很有口碑。银行系的ABS还要强调一个风险性,当然我相信这个项目应该是不错的,尤其是在低位进行抄底,目前来说确实商业地产现状是过剩的,但是目前这个价格足够合适,可以在下行期做一些布局。

    作为银行来说,他拿的是老百姓的钱,虽然现在银行有商投互动,但是怎么开展其实还是有一些分歧的。至少在我感觉我们在做ABS的时候,更看重股东方或者是相应的增信措施,这些方面会多一些,这是我们的一些主要看法。

    李万明:我补充一点,盛世神州基金对REITs也是颇有研究的,因为我们在美国的投资退出去大很重要的一项就是REITs退出。在中国,这部分还是有问题的,如果说未来的经营性物业现金流收益只有4%到5%,在美国大家很热捧,但是在国内,这个收益不能得到大家的很热烈的响应。

    另外一个,对REITs的退出,更多的是担心有一些做假,如果一旦做假的话,就跟20年前推出的上市公司一样,国有企业纷纷造假去上市,前几家是挣钱了,但是后面的就有问题了,所以这个REITs推出的时间还是需要几年时间的。

    黎振伟:你们两位都是搞金融的,现在很多钱都是从银行出来的,银行有很多事情不能做,把钱拿出来到其它的金融机构了,银行就可以收那些利息。现在其它的金融机构有很多的创新,这些创新银行能不能做?

    柳阳:我从两个方面来谈,一方面银行保守是对的,它应该要保持谨慎。第二方面,银行确实要做创新了,我感觉在很大的机构里面做出一个创新,要考虑很多的东西,而且如果你作为银行,你要做一个持续的发展,客观上也不要求你有那么快,其实我们是有一些创新的,以前的信贷管得比较死,我觉得要做一些改变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李万明:房地产基金从2010年到2014年的高利贷、中利贷已经转变为现在的股权投资为主了,所以我们与合作伙伴共同分享开发收益,基础的收益或者保底的收益仍然是很低,所以对企业来说,它承担的风险还是很低的,也就是说市场不好的时候,它只承担6%、7%的利息,我相信大多数企业能承担,市场好的时候,我也要分享股权收益。

    韩世同:我们本轮的环节就到这里,感谢两位导师,也感谢大家的聆听。

    审校:徐耀辉

    致信编辑 打印
  •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博鳌房地产论坛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