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回归一二线大势与房企策略选择

观点网

2016-05-12 11:18

  • 林中:各位上午好,受主办方的委托,来跟大家做一个汇报,我们对回归一二线城市及房企策略的思考。这是我们看未来中国几年市场的情况,我们认为房地产进入了一个高位平台的振动期,虽然这个行业未来的外延增长速度在放慢,但是仍维持十亿到十五亿平米的巨大交易量。我们看到16年,可能创出中国历史上最高的交易量,以前最高是13年,13亿平方米,15年接近13亿,12.8亿平方米,目前来看,今年可能全球的交易量比15年会有10%左右的提高。意味着就16年中国可能会触及到一个很高的量就是14亿平方米,我们预测顶部是15亿平方米。所以,这个市场是非常大的一个市场,足够容纳足够多的开发商。我们对中国市场五到十年的前景是非常看好的。

    第一个,GDP虽然高速进入了中速,但其实中速也是很厉害的,因为我们的基数变得很大,所以中国的经济有韧性,有发展。第二个,城市化,我们目前的城市化率,刚刚才过五十多,大概55%到56%,离70%的门槛还很远,一个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基本是75%到80%。所以,从这个56%到70%,这个是十多年的时间,我认为地产是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人口的结构,我们人口的结构,中国大城市的发展受益于人口的流动,以及计划生育对未来市场的改善。我们看到开放二胎以后,我们做了一些调查,一线城市基本是富裕中产以上愿意生二胎的比例高,二线城市中产阶级生二胎的比例高,三线城市的公务员生二胎的欲望很高,原来是政策不允许,现在是政策允许了,而且三四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压力比较轻,他们说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多生一个。

    我们再看中国这一轮的变化,中国每一轮都有新的变化,包括现在,其实房地产行业也在发生一些深刻的变化,这些新的变化,我们现在看的很清楚了,就是上一轮我们看到城市的分化,从12年开始,但是很多人看到在12年还没看明白,到了14年、15年就已经看的很明白,中国的城市分化。我认为城市的分化未来还会进一步,继续分化。主要城市的分化是因为由人口、财富、供求关系、政策和资源引起的。所以我们在研究布局城市的时候,我们就要研究中国人口的流动,中国人口的迁移,中国人口的结构的影响。目前来看,人口继续向一二线城市聚集。

    在吸引人口迁移的主要是三个大因素,核心因素是经济因素,因为大家都看他有发展,很多人说,一个地方的房价高了,人就不来了,其实不是,他主要是看有没有发展前景。所以一线城市来看,我们认为未来几年人口的增速,会变缓慢一点,还是增长,除非改变现在国家对一线城市的政策。我们作为业内人士,一直在呼吁,呼吁我们未来的城市化应该越来越采用市场化的规律,因为从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首位城市占的人口是非常高的,比如东京、大阪,他们的人口数和总的人口数,韩国首尔经济圈的人口数和总的人口数,我们现在主要是控制一线城市的发展,所以才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出现所谓的大城市病,核心是我们的规划滞后于人口的增长。

    如果按一个理性判断,或者说不受限制的城市发展政策,我认为像上海、北京,未来都是在五千万人口的大城市。应该按五千万人口的大城市来做城市规划和布局。这样就不会出现我们很多的道路规划、基础设施的规划滞后,这条路一开了,没两年就堵了,今天上午开车过来,十五分钟的路,开了一个小时。二线城市未来几年人口增速会加快,是人口迁入最多的地方,一般的白领到一线城市工作几年以后,有的会回流到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除了东部沿海的三四线城市以外,其他的人口都持续的流出,特别明显的是中西部城市的三四线城市,流出比例非常高。所以,人口是向一二线城市集中的。

    第二,财富也是向一二线城市聚集的,我们看一个城市的房价过程,其实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财富,财富因素很重要,你这边就可以看到,为什么这个世界上的金融中心的房价都没有便宜的,都是很贵的,因为这个地方的人均资产太大,货币效应下不会有便宜的房子。我们看到一线城市,过去几年人均的存款余额增速是高于二线的,二线是高于三四线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在一线城市挣钱更容易,其次是二线。你在三四线城市挣钱更困难,你的财富效应是更低的。民意的GDP增长,平均起来一线也是比较高的,高过二线,二线高过三线。所以财富的效应是聚集。

    比如深圳为什么这波行情领涨,你可以注意一下,深圳的财富效应,特别是创业板的财富效应,以及深圳这一轮的投资者购房比重比较大,所以深圳这一轮在一线城市领涨。我们也看到一个指标,2015年深圳的全市金融机构的存款,对比2014年,深圳从四万多亿涨到了五万多亿,在2015年,深圳的存款超过了广州,以前深圳都是比广州少的。

    第三个是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大家可以看到,一线城市基本上属于供求比较健康,一线城市的市场特点就是供应比较钢性,市场好也没有办法增加很多的供应,因为一线城市的土地供给是有很多的问题。市场不好,他本来的供应量也不是很多,他也不会少很多,一线城市的供求比的恶化和改变核心是需求弹性,需求弹性很大,我们看到上海四月份跟三月份的数据相比,二手房三月份成交了5.6万套,四月份成交了1.8万套左右,所以你看他需求的变动弹性是非常大的。二线城市目前来看是13.3个月,有些非常好的城市,合肥、苏州、南京、南昌、武汉、郑州,基本上小于九个月的供求比,房价就开始涨了,小于六个月就涨很块了,反而大连、长沙、沈阳这些地方,房价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在放量,交易量在放大,你看他的供求比还是很大的。三四线城市,除了个别城市,大多数三四线城市,已经不能算三四线城市,是算深圳的郊区,广州的郊区,佛山、惠州等,他不是本地人买,是深圳人在买。大部分的三四线城市,这一轮是没有涨的,在放量,交易数量在放大。

    所以,从人口、财富、供求关系,政策,一二线城市的政策比较规范,比较透明,所以一线城市市场逐步进入了开发销售阶段的后期,一线城市新房的增量增速在放缓,开始进入一个二手房的时代,逐步转向要增加持有物业,持有物业和城市综合配套成为住宅开发很必要的补充,因为一线城市还有五到八年,一个新城市就会从现在的开发销售过渡到经营持有。二线城市开发将持续快速发展,是未来几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主战场。三四线城市,除了东部沿海的个别城市,将进入比较长期的去库存的阶段。我们自己对国际性的一些大城市做了研究,把他分为城市化、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我们研究了纽约、东京、伦敦等等,比如纽约,从十九世纪中开始,到二战之前,他基本完成了城市化,二战以后他在郊区化,七十年代有了一个逆潮流,逆城市化,现在是再城市化,当然欧美的城市,都经历过这个过程,但是亚洲的城市,比如日本,今后中国可能和日本很像,就没有一个逆城市化的过程,他就是城市化、郊区化,再城市化,目前中国的一线城市,在进入郊区化的阶段,二线城市是在城市化,不的阶段城市会有不同的特征,不同的阶段带给开发商的机遇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城市的快速发展阶段,是一个从城市化到郊区化的阶段,是城市房价快速增长的。在城市大拆大建的时候,往往房价上涨是很慢的,而在郊区化扩张的时候,郊区化的初期,增值潜力是最大的。

    每一个阶段,我们开发商都有不同的机会。从这个现象来看,从人口、财富、供求关系来看,大家都认为,一二线城市市场是比较好的,风险是比较低的,所以,这块大量开发商回归,但是回归一二线城市又造出一个新的问题,这一轮有这一轮的风险,我认为就是一二线城市的土地泡沫。在这个时候来看房企的策略选择,可能不同的房企有不一样的想法,我认为不同的房企应该样不一样的策略,最难选的是别人的战略,别人的战略并不一定合适自己。所以我跟很多行业者交流,我说一线城市看上去很好,但不一定适合你,因为一线城市目前看到二手房的交易量远超过新房,未来是二手房主导,也是市场的风向标,我们现在特别关注一线城市二手房的成交数据,因为我们认为一线城市二手房的成交数据是市场巨大的风向标,因为他是一对一的自由交易,非常可以反映出市场的敏感度。

    一线城市新房都是豪宅化,刚需想买只能买二手房,按昨天上海拍的地价,开发商如果还要有一点利润,意味着房子卖到七万以上,南桥的房子卖到四万以上,基本上我们算了,开发商如果要有10%到12%的利润率,高地价乘以2,就是未来他想卖的房价,卖到那个价格的时候,上海的平均房价已经跟香港拉平。

    黎总是香港人,香港15年最高峰的时候,香港平均房价是十万港币,我不讲最贵的,最贵的半山豪宅六七十万,这没有指标意义,我们就讲平均房价,十万港币,这个十万港币跟我们概念不一样,他是说的套的面积,而且港币和人民币还优有汇率差距,折合下来是八万一平米,我们认为我们的房价是香港的七折是没有风险的,当然不是现在,可能是十年,城市化接近70%以后。

    如果按照现在的地价来看,这些地都实现的时候,上海的平均房价就已经一定在七万了。因为现在上海的平均房价基本上等于上海的外环到郊环的成交房价,上个月的数字,上海的均价大概是两种版本,一个是3.6万,一个是4万,就跟现在上海类似外环到郊环的差不多,北京是五环到六环,但是这一轮地价也拍到了四万多,接近五万。

    所以,北京今后开发商要在这个地方要有利润,意味着五环到六环,大兴这个位置,未来房价是八到九万。所以一线城市出现土地市场泡沫,高价拿地的风险很大。每一轮市场都会出现让你看不懂的东西,对风险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家都认为一线城市过去土地买贵了,捂个两年,可能就出来了,但是问题是,总有一轮可能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判断未来一线城市的市场,我认为未来的一线城市,大型企业一定会深根,还没有进来的中小企业未来进来的难度是很大的。我认为进一线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二线城市呢,这是上一轮的分化,我们已经看到,但是我们没预估到的是,二线城市出现了分化,所以我们当时把二线城市当做一个群体,采用一种策略,现在我们分为了三类,强、中、弱,不同的城市策略是不一样的。中小企业应该更聚焦几个二线城市,我认为,争取局部的优势是很重要的。

    上次碰到一个朋友,一年销售额五六十亿,他跟我说,他进了四个国家,中国有二十几个城市,我私下聊一下,我说你平均一个城市销售额两个亿,你在这个城市是没有任何的竞争能力,60亿规模的城市,集中在一个二线城市,都不一定能做到前五,况且还分了这么多的城市,你在每个城市都没有优势资源,因为你没有很好的团队,你这个城市就卖两三亿,没有人来的,你不可能拿到很好的地,不可能拿到很便宜的资金,你在这个城市没有任何的竞争能力。所以中小企业总体规模小,但是我集中优势的城市,是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应该争取做大当下城市的产能,或者作为一个细分市场的领导者品牌。未来中国会有非常多的细分市场。

    去年提到很多开发商的转型和创新,我认为不同的开发商其实有不同的选择,旭辉会不断的做一些创新,我昨天还接到一些地产朋友的电话,他们也开始做转型,他们觉得规模上不去,专业做不过我们,没有什么优势,所以他们就把房地产项目转让给我们,他们去转型创新做大健康,做未来比较新兴的行业。

    所以,开发商转型和创新是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不容易成功,不容易做好。第一个是抓不住新业务的核心商业逻辑,每一个业务能做成功,都有他的核心商业逻辑,我们谈了非常多的创新型业务,也接触过非常多的创业者,我们发现,很多创业不成功的时候,几年以后来看,就是没有抓住核心的商业逻辑,只有一个逻辑出错了没有考虑到,其他讲的再好也没有用,你假设的很多。

    第二个,开发商缺乏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因为要转型和创新,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

    第三,内部创业几乎很难成功,要求能力高、工作时间长、工资薪酬低。所以,让内部的人去搞创业,基本是死掉的概率太大,很大。

    因为什么?我们当时收了一个上市公司的工厂,我们要置换房地产进去,后来证监会不让,我们就派人去管工厂,我们一年利润三千万,平均一个人挣一万,工厂的工资如果一个工人涨一万,就没有了,我就派我们地产人去管工厂,结果这个管半年就亏了三千万,我们就把那个上市公司的股权卖了。

    我们的人没有办法管,那个老板跟我说,你们人来,工厂是一分钱一分钱的抠的,你们开发商看的钱太大,几百万都不放在眼里,开发商大手大脚习惯了。你们派了职业经理人来工厂,工厂有三个食堂,员工食堂、干部食堂,老板接待客人的食堂,我们的人去吃干部食堂,就觉得那个饭菜吃不下,要吃老板食堂。第三个,工厂说我们每周上班都是六天以上,你们是每周五天,中午还要回去,我们管不好。

    包括服务业,包括经营,这些细活,从开发商内部派人去搞,基本死路一条,因为搞敬业,搞商业,要求的能力比我们现在的人员能力高,工作时间更长,给的工资更低,因为经营服务业不是暴利。还有是内部的现有体系、机制、流程不支持不匹配创新业务,我们今年很多开发商在谈创新,谈一些转型,基本上说未来要用新人走新路,用新思维,要创新就是另起炉灶,我们现在所有的创新业务都是搬出办公楼,不跟我们一起办公,另外找地方去,打破现有体制的约束,建设新的体系,新的机制,新的激励薪酬模式。

    以上报告给各位做参考,谢谢。

    审校:劳蓉蓉

    致信编辑 打印
  •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城市观点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