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专访 罗臻毓:互联网下“凯德模式”的商业新密码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15-08-28 00:47
评论
观点网 凭借着独有的“基金+地产”模式,凯德这家来自新加坡的房地产企业,早已成为国内商业地产领域的“教科书”,“凯德模式”也被业界奉为圭臬。
虽然在商业模式上大获成功,但凯德以往似乎总是保持外资企业惯有的低调风格。而8月13日,凯德集团中国区总裁罗臻毓出席了2015博鳌房地产论坛,并在博鳌直播间专程接受了采访。
将近一个小时的访问中,罗臻毓不仅讲述了凯德的商业经营之道,同时也呈现了互联网时代下凯德的探索之路。
真正的凯德
“只有真正持有运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商业房地产运作。”罗臻毓不止一次强调,商业地产不是拿一块地建楼这么简单,商业地产需要增值,开发商必须建设团队去经营和管理。
因而,他也在多个场合指出,凯德做商业地产不在于把物业盖起来,而是要把项目运作起来,去创造更高的价值。如果把物业盖起来就卖掉的话,只能得到商业地产价值链上的一部分价值。
从这个角度出发,罗臻毓认为,凯德追求的是打造完整的商业房地产价值链。虽然入华之初凯德也是以住宅和公寓开道,但随着近些年来对市场的探索与洞察,商业综合体已成为凯德在中国发展的重心。
对国内商业地产发展商来说,大规模持有商业几乎等同于天方夜谭,背后的最大掣肘无疑来源于资金层面,但对凯德来说,这恰恰是商业运营的成功之道。
罗臻毓表示,如果单靠收租金,回报是特别慢的,一个项目可能要很多年才能回本。凯德虽然具有相当规模,但也不能全靠自己的资本去持有所有商业项目。
因而,在转型商业地产的同时,凯德积极建立资金平台,设立和发行了相应的私募基金和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罗臻毓称,凯德在中国能够拥有现在的商业规模,功劳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房地产金融的助力。
至今为止,凯德集团注资中国业务的房地产投资信托有1支,资产总值约110亿元人民币,私募基金有12支,总规模达到74亿美元。
不可否认,正是有了资金平台筑底,凯德在华发展踏上了快车道,不为资金分心的凯德在商业运营方面倾注了更多心力。
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成为时下最热门标签的时候,房地产企业的转型、升级都在着力讲述一个和“互联网+”有关的故事,凯德也不例外。
作为一家拥有大规模实体商场的商业地产开发商,凯德“触网”虽然不是急先锋,但并不乏看点。
8月8日,凯德购物星2.0上线,开始发力全国范围的O2O消费。据罗臻毓介绍,2.0版本目前是建立在微信、手机站等“轻应用”上,以凯德旗下购物中心为基础,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O2O平台的力量。
凯德在实践中将打通不同业态的需求,因为凯德的全产业链包括了办公楼、住宅、购物中心、服务公寓及综合体,所以从整个集团的角度来讲,更能发挥整合、一体化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罗臻毓眼中凯德购物星2.0与其他开发商产品的不同之处之一。
罗臻毓表示,凯德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一直讲究“借力“,强强联合才能事半功倍。互联网的试点也不例外,发展的第一思路就是寻找合作方。
至于选择标准,罗臻毓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思路要融合,毕竟我们跟百度、阿里巴巴以及其他公司合作,大家都能把优势摆出来,双方都各有各的强项,在合作大门里能够得到利益与好处。”
虽然意识到互联网对商业地产的冲击,但罗臻毓也强调,实体经济和实体商场不可能消失,未来商业地产的成功之道就是要以客户为王。
“我们有三项原则:互联为魂、用户为王、数据为源。以此为出发点,我们希望能打造三营平台,也就是营销平台、运营自检平台和经营平台。总而言之,就是从横向、纵向的内部数据上形成价值链条上三大支撑。”
除了在商业地产领域发力O2O外,凯德在住宅及服务公寓方面同样紧密牵手互联网。
5月25日,凯德与家装垂直电商齐家网结盟;近期,凯德旗下雅诗阁主导财团以1.2亿多新元投资途家网,并与途家网成立合资公司;8月18日,雅诗阁中国在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综合性旅游出行服务平台“阿里旅行·去啊”开设行业首家官方旗舰店。此外,雅诗阁已与三星携手开发基于服务公寓的智能家居技术。
以下为凯德集团中国区总裁罗臻毓先生的2015博鳌房地产论坛直播间采访实录:
现场提问:凯德想打造的互联网电商是怎样的一种平台?
罗臻毓:凯德拥有很多实体店,现在想要涉足电商,但是极端的全电商全实体路线是不太可能的。凯德拥有大批的线下客户,包括办公楼员工、公寓住户、购房者等都是凯德的客户,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感觉到线上的方便。
线上跟线下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便利是线上购物点击几次即可解决,过程中产生的不便性较小;线下方面,开车、地铁、步行途中则有产生不便性的各种可能,怎么才能减少不便,使消费者感到便利?
人不可能完全生活在虚拟空间,需要现实社交。例如一个人通过商场平台预定车位,停车完毕走进商场,他喜欢什么,想吃什么,能否把他可享受的优惠都发至手机里,使他找到要找的东西,用最简单的方式完成交易,这就是我们要打造的线下线上平台。
再往前可能会涉及电子商务平台,消费者选择在实体店购买还是通过电商购买,或者通过实体店铺的网店购买,这些都是可能发生的。
但是假如每次购物后要去其他地方看场电影,东西不知道寄存在哪里,有车一族可以把东西丢在车里,但对其他消费者却很不方便。
如果能够送货上门,作为商场的一种增值服务,便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前来商场购物。要做到这一点,还是要利用科技,利用数据,利用物联网,将这一切衔接起来,利用软件跟服务平台衔接,与客户联系。
只要客户选择智能手机,便可以成为我们的会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线的服务。
简言之,我们想要打造一个线上线下的生态系统,以满足智慧消费者的智能化需求。
现场提问:8月初凯德星2.0上线,它的优势和独特之处在什么地方?
罗臻毓:凯德希望每位用户都能与我们共享同一个平台,因此我们选择将2.0版本建立在微信平台上。微信已经十分普及,基本人手一个账户,只要客户关注凯德,我们便能推送不同的服务,不分时间空间随时互动,这是与之前相比的不同;第二,依托强大的众多连锁品牌构成的租户网络,凯德星2.0有望更好地发挥O2O平台的力量;第三,凯德地产价值链里,主营业务除商场外还有众多的办公楼、住宅楼及服务公寓,这意味着会员不一定是商场的消费者,也可能是办公楼的员工,公寓的住户,这些潜在客户可能也希望获得凯德星的积分或优惠,由此打通不同业态,更好地发挥凯德星平台的功能和功力。
现场提问:凯德在选择合作伙伴有哪些标准?如何与合作伙伴携手构建智慧的O2O圈子?
罗臻毓:凯德知道自身的优势在哪里,作为一家房地产公司,我们在科技研发方面与合作商的合作探索日臻成熟。
在寻找合作方方面,首先。合作意味着双方的思路要有一定的共同点,互利互赢;其次,双方思路要融合,凯德与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合作时,会亮出各自的强项,再将这些优势整合起来。
例如凯德与途家的合作,途家具有线上优势,类似中国的Airbnb,线下也管理着一些公寓,平台已经十分成熟。所以合作中,凯德除投资入股外,还会在线下共同成立合营公司,一起开发市场。
途家现有的公寓定位与凯德的服务公寓还有一定的区隔,因此不会直接冲击凯德的既有业务,反而可以增加客户的选择途径。
与齐家网的合作也是双赢状态,齐家网是全国家装电商行业的领头羊,可以呈现出25种到30种装修的样版供客户选择,为消费者提供标准化和定制化装修相结合的延伸服务。
客户买凯德的楼,需要中式或西式的装修都可以得到满足。另外,齐家网在装修的质量和价格具备一定的优势,合作可以给用户带来更多的便利与选择。
凯德选择上海凯德?新视界项目进行试点,该项目的客户以第一次购房的年轻人为主,目前反响很好,更多凯德住宅项目也会参与到与齐家网的合作中。
凯德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重点是从整体上将各自优势相结合的思路,注重在合作中能否互利互赢,共享收益。
现场提问:许多开发商通过增值服务来提高自身的价值,有人认为提供增值服务是在做加法,会增加成本,凯德选择做加法还是减法?
罗臻毓:都有,关于房地产服务,十几年前也有同样的争论,服务内容会随着科技改变而增加。
凯德不只做住宅房地产。如果开发商不做物业管理,住宅房地产可能真的没有更多服务。至于商业房地产,包括服务公寓在内,凯德长期持有运营与管理,服务内容关乎整个房地产价值的一大部分。
比如,两个邻近的商场,可能一个很多人,一个没有人,这是地段的问题吗?不是,这与经营管理、定位及配套服务是否到位有关,酒店管理也是同样的道理。
时至今日,随着科技的改变,互联网+的兴起,服务增值范畴更广了,就如O2O平台,怎样认知消费者,预估其喜好,这些都是以往服务中没有的。
现场提问:为了适应智能消费者,凯德的商场会做哪些改变?
罗臻毓:经营管理和服务能否与消费者需求保持一致是凯德应对挑战的核心,能否黏住客户,如何减少消费者前往商场途中、购物时产生的摩擦力,使阻力影响减少到最低?
让消费者觉得来商场购物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那么商场经营者将被淘汰。如果消费者前往商场途中已经预定好车位,等到进入商场,某个他感兴趣的商家优惠券已经发送到手机,以及交易时可以使用支付平台进行便捷支付,都可以减少所谓的摩擦力,这可能是商场向前发展的生存之道。
现在很多人在提体验,怎样把体验型的东西穿插到商场,这是影响消费者的另一个因素。
仅有体验是还不够的,还要考虑减少摩擦力的因素,要融合这两点,才有办法接受随之而来的挑战。
现场提问:现在一些核心城市或重点城市的重要位置已经被其他的项目占领,凯德进行业务拓展时如何面对这个问题?
罗臻毓:每个城市都在对外扩张,城市内部基本是很拥堵的,城市外扩对开发商而言,重点在于在不同的地点打造当地所需的、有特色的房地产产品。比如地铁上盖,位置很重要,如果地铁站还有一家商场经营不错,便很难吸引消费者前往其他商场。
目前,上海好几个地铁枢纽上盖物业都是凯德的。在十年前我们并不能确定这三个地铁换乘站会拥有上海最旺的客流,这是后期自然而然形成的。之前这三个站点已经具备相当优势,凯德要做的就是不浪费这个优势,继续将其更新,确保这三个最旺的地点保持活力。
现场提问:凯德近来收购了一些商业项目并将其盘活,这方面是怎么选择的?
罗臻毓:收购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整个商场或者楼宇的经济效应和回报,卖家不可能太便宜贱卖,买过来以后怎样创造更多的价值?很多商场凯德买过来之后,一定要改造和重新定位。
业界可能知道,凯德的商场收益是以平方米来算的,要确保商场每一平方米都有回报。但凯德绝对不会把走廊改成小道,消费者需要侧身才能通过,这样的商场吸引不了客流,因此我们要确保流动空间。
除此之外,每个商铺的格局、楼层的定位凯德都做了详细的工作。
收购还在于附近的需求供应,卖家也是很实在的,不可能明知一百的价值,以八十售出,接盘即可增值,这是较少发生的事情。
现场提问:作为一个来华深耕多年的新加坡企业,凯德如何把握中国市场的政策走向?
罗臻毓:无论是新加坡、还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基本上都与当地政策分不开关系的,各国都会颁布一些条例指导房地产行业。
凯德刚入华时,管理层要求我们深耕和扩大业务,当时第一批派来的员工,基本都是集团里的精英分子;另外,我们会着力培训大量国内的员工。目前凯德98%的员工都是本地人。
虽然从资本架构、股东架构上看凯德是新加坡企业,但在国内的运作有许多中国公司的影子。有些管理政策源于新加坡,这些是国际上的通用政策,但政策来到国内之后,还需要微调以确保符合当地的需求。
另外,不融入当地生活很难了解当地人对住宅、商场、办公楼等的需求,所以决策者要相信当地团队的判断。凯德的确是放权到本地团队,在中国的发展也归功于本地团队的努力。
当然,凯德也会借鉴国际上或新加坡市场积累的发展经验。
刚入华时,凯德以住宅房地产、公寓为主,后来一线城市开始发展,我们认为是时候做商业地产,凯德的业务便转向购物中心,现在凯德的重心是综合体。
现场提问:商业地产相对于住宅的风险是否比较小?
罗臻毓:商业地产不是拿一块地建楼这么简单,商业地产需要增值,开发商必须建设团队去经营和管理。只有真正持有运营,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商业房地产运作。
多年前在国内开发商普遍专注住宅房地产的时候,凯德便开始深度布局商业房地产,虽然当时有人认为这不明智,但时至今日孰对孰错不辩自明。
对凯德而言,拥有了今天的规模,即使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和挑战,我们对未来还是很有信心。
我们现在拥抱互联网,如果没有今天20多年发展的实体平台,则谈不上什么O2O了。
现场提问:运营成熟的商业体其实是互联网的一个载体?互联网可能是漂浮在空中的,需要跟实际的产品或者商业项目结合才会发挥它的作用?
罗臻毓:互联网思维不等同于工具,从凯德的角度,要利用凯德的优势创设一个O2O平台,再融入一些电子商务。市场足够大,电商与实体店肯定能共存,并能协作发展,这是凯德的思路。
现场提问:能介绍一下凯德的金融模式和战略吗?
罗臻毓:建立自己的资本平台,才有办法打造商业地产。
凯德在全国有64个商场,包含8个来福士,背后是我们通过房地产金融,实现了多种方式的资金筹集和融通,保证了在项目开发管理过程中资金投入及产出的良性循环。。
有了成熟的金融体系才有办法做到这样。盖一个综合体要大量现金流,一直单靠自己的资金是没有办法做到的,所以要通过私募基金、REITs这些金融资本平台去支撑商业地产,没有这个平台,单靠自身的资本,凯德不可能做到现在的规模。
现场提问:凯德的优势是什么?
罗臻毓:我们正在推进“一个凯德”战略。从内部的角度来讲,一个凯德有利于整合各个业务板块的实力、重拳出击;从市场的角度来讲,一些开发机会也更垂青具备综合能力的发展商。目前来说,不是很多房地产商都有这种能力,凯德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
另外一个优势是我们有一个资本和金融的平台。国内很多发展商着手在做,但做得还不是很成熟。
现场提问:还有其他的哪些经验可以跟我们分享?
罗臻毓:除了与消费者的对接,还有一批人对凯德十分重要,就是商场里的商家。
凯德和一些发展商不同,我们聚焦在做房地产本身,从来不经营超市,也不经营别的东西,不涉足零售行业。
凯德与商家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和连锁效应,我们把一些品牌国外带入中国,也把一些中国品牌带到海外。
这是凯德历经多年来建立的体系,要建立整个经营管理平台不是一朝一夕、单靠一个人能做到的。
真正做房地产,是把它看成一种生产行业、服务行业,甚至资本行业。统计数字的背后,既有商家的信任,也有消费者的支持。
志刚房研楼市需要保持宽松政策和舆论环境
沈建光股市保卫战,我们输不起
旭辉突入万科主场 抢下南京南站地王的生意账本
2015-08-31
“激进派”唐勇 华润置地后吴向东时代的地王情节
2015-08-30
华夏幸福跨越微利时代 产城模式助力中期成绩单
2015-08-30
金地“解难题” 上半年净利翻两番至5.21亿
2015-08-30
万科试炼黄埔仓 跨境电商产业园落户广州
2015-08-31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