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需要保持宽松政策和舆论环境

观点网

2015-08-25 16:49

  • 即便是房地产市场常态化的远期战略,也不能过早露出锋芒,需要“韬光养晦”3至5年,以让房地产业养精蓄锐,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志刚房研 继今年二季度市场连续火热后,7月的楼市高温即有显著的退烧迹象,8月上半月商品住宅成交量继续走低,环比下跌16%。

    造成楼市掉头下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前期积压的迫切购房需求已集中释放,未来需求趋于平稳;上半年开发企业拿地锐减,短期供应跟不上节奏,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近期楼市频频出现杂音,破坏了稳定住房消费的宽松环境。

    一是不适当地宣传房地产税,造成“狼来了”的紧张空气,消费者如惊弓之鸟,不敢入市。建立房地产税收制度,是引导房地产业进入常态化的良策,但是由于经济下行,房地产市场低迷,常态化目标与房地产税的宣传应向后延展。近期接连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对冲了政府的救市作用。

    房地产税对购房需求是起抑制作用的,宣称房地产税对市场影响不大,这是在“掩耳盗铃”。过去每增加和减少一个税点,都会导致“门可罗雀”或“门庭若市”。

    出于刺激楼市和稳定经济的需要,必须重新审视房地产税的立法及改革的窗口期,将其后延3至5年,给楼市一个修复期,也给空置房一个消化周期,在这期间房地产税应内紧外松谨言慎行。政府近期救市政策与体现远期常态化战略的房地产税应该前后相应,相互融合,力戒相克,力促相生。

    二是不动产统一登记“雷声大雨点小”,实际工作严重滞后,对外造势忽悠,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过去此项工作由住建部负责,现在改由国土部主导,地方政府普遍存在顾虑,国土和房产两家一方面职责不清,登记信息中心在国土局,而房产局在商品房预售、房屋买卖网签、房地产中介、房地产评估、房地产抵押、物业、拆迁、住房保障、白蚁防治等环节都需网上办公,既运用信息,又采集信息,尽管明确信息联网共享,但毕竟房地两个部门分设,各自心存疑虑且相互博弈,磨合的结果往往是磨而不合,这个难题至今全国没有一个城市解决的好。

    况且,不动产统一登记既是房地产税征收的基础性工作,又可以通过全国信息联网做到以房查人和以人查房,其对房地产市场的遏制力和冲击力都大于房地产税,既然实际工作迟缓,就没有必要“打肿脸充胖子”。3到5年内应该只做不说,对外保持宽松的态势,避免因舆论偏紧搞得“鸡飞狗跳”。

    如同前述的房地产税一样,给房地产市场一个宽松的复苏环境;对内抓紧整合,调整职责。不动产统一登记的体制全世界绝无仅有,最好的做法是房产局与国土局合并,房地一家,把“两个和尚抬水吃”改为“一个和尚挑水吃”,一切问题迎刃而解。

    三是近日北京市通州区实施史上最严的限购政策,这虽然是通州一区之策,但却对全国房地产市场放了一个“冷枪”,释放了限购不收反严的信息,降低了市场消费信心和投资需求。

    自从2010年4月30日北京市打响住房限购“第一枪”,至今已有5年多,在全国有46个城市实施。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应该遵循政府对市场干预最少、符合行业发展规律从而有利于长期稳定发展的原则。依过去的实践,遏制和鼓励消费需求都可以通过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无需直接干预市场消费行为。

    伴随着中央各项稳定住房消费政策的落实到位,实施限购的城市纷纷冲破封锁,相继解套,目前只剩下北上广深。当下一方面鼓励住房消费,一方面却又有大量的刚性及改善型的消费需求被拒之门外,应该设法分阶段逐步用经济杠杆替代直至最后解除限购政策,以扩大市场需求,进一步刺激楼市,稳定经济,这是大势所趋。

    综上所述,以上房地产税收、不动产统一登记和限购政策都是遏制市场消费的利器,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是“久旱盼甘霖”,严重供大于求和去库存“压力山大”,更需要一个市场调整期。

    保持宽松的政策和舆论环境,让市场自我消化库存,平衡供需,以扭转市场再度下行的趋势。即便是房地产市场常态化的远期战略,也不能过早露出锋芒,需要“韬光养晦”3至5年,以让房地产业养精蓄锐,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志刚房研    

    审校:徐耀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政策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