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周一至周五  24小时更新

蓝城做壳百威国际? 轻资产宋卫平的“资本结”

来源: [ 观点网 ]      时间: 14-09-19 04:40

虽然尚未得到蓝城方面证实,但观点新媒体发现,关注港股的分析师几乎都第一时间注意到了该公告,亦都猜测宋氏此举意在为蓝城上市借壳。

  观点网 9月17日,港股百威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已与宋卫平订立了配售新股的协议。

  而就在不久之前,另起炉灶的蓝城也刚刚宣称,要于三年内重新登陆资本市场。两则消息的蒙太奇效应,足以让市场浮想联翩。

  根据百威国际的公告,其已于9月14日与一名配售代理就配售股份订立一份配售协议,并与独立第三方宋卫平订立一份认购股份协议。

  于公告日期,该公司有1,045,912,436股已发行普通股,并无其他已发行证券。宋卫平及与其一致行动人士于订立认购协议前并无持有该公司任何证券。如按百威国际现有总股本10.46亿股,停牌前报1.24港元计算,全购代价将达到约13亿港元。

  该消息公布之后,市场几乎一致认为,公告中认购百威国际新股的即为身份最近更新为蓝城中国董事长的宋卫平。而其此举,无疑是其在为寻求上市的蓝城做壳。

  蓝城做壳百威国际?

  事实上,宋氏蓝城在框架甫一搭建完成之际,就确定了上市计划。

  近日,宋卫平首次以蓝城中国董事长身份接受采访时透露,按照其初步规划,蓝城将会逐步梳理出盈利模式清晰、成长性最好的几个业务板块,比如代建、物业和电商,成熟一个上市一个。在几年内包装多个上市公司。

  在人员架构中,空降的CFO杨惠庆即将扮演蓝城上市的推手角色,以陆续将优质、成熟的业务打包上市,让蓝城中国三年内重新登陆资本市场。

  此次涉及的绯闻壳公司百威国际,资料显示其过去主要从事塑胶业务,后来购入蒙古矿产,涉足采矿业务;截至今年3月,该公司全年亏损689.4万元,期内营业额225.5万元,按年升3.3倍。

  据了解,百威国际于2009年12月完成蒙古钨矿的收购,然而迄今为止一直没有开展运营。公司业务主要为矿产和医学仪器,无特别亮点的主营业务。公开信息表示,百威国际只有11名员工。市场人士指出,百威国际是一个纯粹的港股壳平台。

  与之相对应的是,虽然目前尚未得到蓝城方面证实,但观点新媒体在查询中发现,关注港股的研究员和分析师几乎都第一时间注意到了该公告,亦都猜测宋氏此举意在为蓝城上市借壳。

  香港金利丰证券研究部执行董事黄德几指出,从公告可知,宋卫平认购新股的数量达到了全面收购的红线。在百威国际公告中已明确载明,订立认购协议将导致须根据香港公司收购、合并及股份回购守则提出全面收购建议,需获得香港证监会授出的清洗豁免才可除外。

  由此可见,宋卫平认购的百威国际新股数量或已超过总股本的30%。但如果其能成功获得全面收购豁免权,则只需要付出4000多万,即全购代价1.3亿的三分之一,即可完成此次收购。

  黄德几指出,香港跟内地股票市场有很大区别,一些股本没有盈利、连年亏损的公司,只要可以获得一般授权、特别授权就可以发行新股,买进新的资产、业务等等。

  但根据香港证监会相关规定,买方在成为拥有超过30%普通股的股东后的24个月内,累计注入资产的任一指标高于壳公司的收益、市值、资产、盈利、股本等五个测试指标中任何一条的100%,则该交易构成非常重大交易,该注入可能要以IPO申请的标准来审批。

  因此,无论是代建、物业抑或电商业务,其完成注入资产的步骤需等到两年之后。而这恰巧与蓝城所释放的三年内上市的信息相吻合。

  轻资产宋氏“资本结”

  除了高端、品质之外,高负债曾是过往宋氏绿城撕不掉的标签。而其在资本市场的糟糕表现也让人记忆犹新。

  “如果不是九龙仓,绿城中国或许早就已经清盘了。负债率那么高,完全经营不下去。”黄德几如此评价曾经的绿城中国。

  宋卫平时代的绿城中国,曾多次陷入高负债的泥潭。早在2005年底,绿城的资本负债比就曾高达433%。2006年6月30日,绿城的总借贷增至51.5亿元,流动现金为9.23亿元,资本负债一度跃升至556%。

  上市后,绿城的负债情况曾一度得到好转。2006年绿城资本负债比大幅下降至74%。2007年底,绿城的借贷总额达117.5亿元,同比增长37%,资本负债比也升至88.2%。

  然而到了2008年底,身陷支付危机的绿城中国净资本负债率再次突破一百大关,上升为140%,三年后的2011年,这一数字甚至飙升至163%。

  2012年,宋卫平引入九龙仓,并与孙宏斌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绿城的资金链紧张状况,但是公司净资产负债率仍然高达93.5%。直至被宋卫平出售前夕,绿城中国的负债率才降至较低水平。

  近期,宋卫平在接受媒体采访中,把当下中国房地产众多问题的根源,归结于高利息的金融环境。在他看来,当房企资金成本普遍达到8-10%,部分区域又供过于求的情况下,“重资产”的传统开发模式难以为继。

  “中国500强上市企业里一共有17家银行,利润却占到了500强的51%!”宋卫平认为,银行业畸高的利润挤压了其他行业的空间,不仅是商品房开发,大多数实业的生存都面临巨大压力。

  因此,宋卫平最终卖掉绿城,打造轻资产的蓝城也有了合符逻辑的解释。小比例参股,强势操盘、代建、管理和品牌输出,将成为宋氏“蓝城”主要盈利模式。

  据了解,目前蓝城新任CFO杨惠庆已表示,类似蓝城这样“品牌输出管理型”的轻资产公司,商业模式颇具新意,而且增长迅速,一定会非常受资本市场的欢迎。

  不过,港股分析师黄德几就认为,目前很难说蓝城的商业模式就会让资本市场青眼有加。“市场看一家公司,一是资产,二是盈利能力,三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估值。现在什么都没有公布,因此很难判断。”

  而市场投资者更多的疑虑或许则在于,宋卫平在资本市场沉浮多年最终却不堪重负而离开,如今一手牌从绿城换到蓝城,是否就可以逆转盘口、改换格局?

发稿:见习编辑 王静审校:武瑾莹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地产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