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中一:房地产肯定向平稳、理性发展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14-05-11 09:57
评论
“市场在分化、区域之间城市在分化,一定要独立判断市场,不能跟风。”
2014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房地产走势肯定是向着更加平稳、理性的方向发展。
第一,宏观经济、GDP增速已经由过去的两位数到现在的7.5%左右。另外,房地产经过前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以后,按照需求结构来说,由过去的普遍性需求或者严重短缺向部分需求在转变。新的需求无非是城镇化需求,还有城镇原有居民的自住性需求、改善性需求,还有拆迁的被动性需求等。当然将来人口结构的变化,比如说户籍制度的改革,包括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还会带来需求,但是不会像过去普遍短缺的那种情况。
第二,城镇化带来了大的机遇,因为我们的城镇化率名义上到2012年底是52.6%,但实际上只有36%,大概还有将近两亿的人口没有享受到当地老百姓的基本公共服务。如果按照人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来算,这个需求还是旺盛的。但是,请大家注意的是,2012年讲的城镇化跟2013年讲的城镇化,尤其是去年城镇化工作会议后的城镇化,在调子上有比较大的转变。
2012年底讲城镇化的时候,要把城镇化作为拉动经济的强大引擎。到了2013年,强调的是要积极稳妥、要按规律不能拔苗助长。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期间,讲的是2020年前主要解决三个一亿人的问题,也就是说主要是提高质量、要积极稳妥,所以是向稳妥的方向发展的。
第三,中长期制度肯定是加快考虑住房政策、房地产市场政策的完善,包括住房信息联网、不动产登记条例出台以及房地产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房地产税的立法,适时推进改革,今年有关部门都提到了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启动房地产税的立法,当然房地产税立法有一个周期,而且房地产税跟房产税的含义不完全一样。
对于房地产税,我的观点是这样的,一是要清理原来的一些税种,该合并的合并,该取消的取消,本着减税种、宽税基这么一种严征管的思路,而且在开征持有税的同时减轻流通环节的税收。不管怎么样,既然是进入了立法程序,估计至少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出台。在出台过程当中,肯定是要征求意见,在征求意见的过程当中也是一个引导消费者的过程,这样自然而然使市场更加理性。
基于这几个因素,房地产市场肯定向平稳方向发展,尤其是不能跟去年的市场比,这一条是必须的。因为去年的市场客观来说有好多超出预料的东西,销售增幅是超预期的,商品房销售面积是1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了13%;销售金额81428亿元,同比增长26.3%;住宅销售面积600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5%;销售额是67695亿元,同比增长26.6%。原因很复杂,今后肯定不会是这种态势,肯定是向更加理性、平稳的方向发展。
另外,从2012年开始,市场有些特点就逐步显现出来了,而且2013年更加明显,2014年以后这些特点将会延续。
第一,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在逐步拉大。过去讲地区差异性,这次政府工作报告讲的是城市差异性,这个用词更加科学,因为地区有时候还太笼统。关于城市差异,我们举个例子,长三角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但是长三角地区上海、南京、杭州的市场是不一样的,上海可能是供不应求的市场、南京的市场比较平稳、杭州的供应量比较大,正因为供应量大,所以才出现2月份楼盘降价的现象。当然该楼盘是尾楼,不是整个楼盘,被媒体放大了。
江苏省内,南京、苏州、常州、无锡的市场又不一样,苏州的市场相对比较稳定,无锡的市场有点供大于求,常州的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更突出一点,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在拉大。
当然,其它地方供大于求的城市也很多,所以现在就提出按照城市来分类调控。当然,分类调控实际上跟过去讲的双向调控是结合起来的。
所谓分类调控就是供大于求的城市,特别像北上广深这些城市要继续原有政策,严格执行限购政策,这个肯定不能放松,同时要增加土地供应,跟过去讲的双向调控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有一些供大于求的城市,尤其是明显供大于求的城市,确确实实面临着市场下行的压力。但是不会出现崩盘的严重状态。为什么?按照国家城镇化的战略要解决“三个一亿人”的问题,这类城市推进会比较顺利,如果户籍制度的改革配合得好一点,那么存量消化肯定会好一点。
另一个理由,房地产和宏观经济密切相关,跟地方财政收入密切相关。地方政府也好,中央政府也好,虽然不会出台像2009、2010年那样的救市政策,但也不会希望房地产崩盘,政策上怎样微调是一个艺术问题。这是第一个问题,针对市场的差异性,更加坚持双向调控和分类调控的政策。
第二,非住宅类业态的比例会提高,包括商业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等。老年住区这块也会提高,现在大家劲头不小,但也要防止过剩的问题,要积极做好引导。
第三,企业分化明显。根据预测,大型企业的集中度更加明显,像万科、恒大、绿地、保利、碧桂园去年的年销售额都突破了1000亿,其中去年万科的销售额达到了1740亿。进入全国百强、50强、20强的门槛比2012年明显提高;有些企业像万科、绿地、中海、碧桂园还积极拓展国外市场,这些企业销售良好,加强成本控制,所以2011、2012年的利润是下降的,2013年则在小幅回升。
强的企业继续做强,中小企业由于融资、销售困难,所以日子比较难过,但也不会有多少企业会出现问题。因为房地产企业很多是项目公司,有的不做了可以跟大企业兼并,所以形势也不会那么严峻,但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的经营管理委员会也有一个粗略统计,现在大概是4万多家企业作为独立法人,是不是真正有那么多也不一定,企业还是在逐步减少,大企业在增加。
第四,房地产企业跟金融业、信息业、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协作发展大的趋势。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快速发展,而且电子商务已经融合到了各行各业,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地产的冲击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过去多数企业只是将电子商务停留在传递信息的广告阶段,有些骨干企业已经在跟互联网进行前期的合作,包括销售、存量房合作等,下一步这种合作肯定会越来越明显。
第二个趋势是房地产跟金融业的合作,从去年到今年,由于金融业的改革,各个商业银行也好、大银行也好,是要保持一种战略合作关系。当然它们的合作关系主要是瞄准房地产的百强企业,一些强的企业也在跨足金融业,因为房地产行业从本质上来讲是金融类的产业,这个合作将来是一个趋势。当然,由于对房地产金融风险的防范,一些单位也在收紧贷款,有些中小企业可能日子难受,但是两个行业的融合发展将来是一个趋势。
第三个趋势是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及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房地产和建筑业是姐妹行业,从国际上来讲,房地产属于投融资行业,建筑开发过程属于建筑行为。以前房地产讲得是土地怎么取得,要符合建筑的标准,工程验收以后交付使用,整个建设过程都是建筑行业来做。现在的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实际上更多的是建筑业转型发展。怎么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实际上是建筑的工业化和住宅的产业化,所以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肯定会更加融合。
在这些趋势和特点的下,房地产企业怎么样独立分析市场、判断市场显得格外的重要。因为市场在分化、区域之间城市在分化,一定要独立判断市场,不能跟风。
另外,对于拿地王一定要慎重,我不太希望媒体对这些问题的宣传,因为我也了解了一些企业。上次到了温州,此前温州市场的价格确实降得很快,后来一些大的企业进去,开发量增加,现在市场开发数量、交易数量比过去多了,价格反而下来了,应该说温州市场是在理性的回归过程当中。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一定要判断市场、判断产品,而且一定不要盲目地拿高价地。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怎么样更加理性,分析政策、分析各个地方市场的发展是主要的。作为地方政府,一定要根据当地住宅情况、未来需求情况来制定住房发展规划,增加土地供应,减少盲目性,不能再过分依赖房地产,不能再过分依赖土地财政。(文/朱中一)
孙宏斌再次充当白武士 融创出手搭救雨润的几个为什么?
2015-09-09
任正非的地产图谱 华为百万土储东莞再添宅地
2015-09-08
恒地320亿港元暗售8物业 李兆基楼市股海续演高沽低渣
2015-09-08
越秀房托出穗入沪寻金 宏嘉大厦更名背后五年收购
2015-09-08
状元到探花 劲敌滨江万科强逼下绿城杭州“保卫战”
2015-09-08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