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中国:从来没有说过要规模化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14-05-08 16:42

“从来没有说过要做一千亿,我一直认为这个行业规模化是有风险的,不是好事。”

在3月25日的香港业绩会上,提到融创去年的业绩,孙宏斌显得有些得意,一连用了四个“好”:“拿地特别好,销售特别好,负债率特别好,融资也特别好,超出我们预期。”

对于今后的市场行情,老孙直言改善型项目会卖得更好。他认为,在过去的几年里大多数开发商都在做刚需项目,政府现在要集中力量做保障房,都是刚需类型的产品。

相对而言,改善型产品则较少。他以北京为例指出,北京现在一年的供应量大概在1000万平方米,包括30%的商品房,30%的限价房,40%的自住商品房,所以实际上真正商品房只有30%,而过去30%的商品房里面开发商大幅度做的是刚需产品。

基于供求关系,孙宏斌认为“刚需市场可能会出问题,改善型的项目需求会更大”。正因为如此,对于融创一直坚持的高端路线,老孙也显得颇为自信,“我们不会转型,现在大家都想往我们这里转,都想往一线城市转,但他们来的时候地已经很贵了,而我们这里有那么多项目。”

他指出,后进入的开发商土地拿贵了以后,不卖高价赚不了钱,但做惯了低端刚需产品的又不熟悉高端市场,高端项目不会做。“这个战略让我们很占便宜”,老孙总结道。

以下为融创中国2013年度业绩发布会现场问答实录:

现场提问:中国经济放缓会不会对房地产购买力产生影响?预计房地产调控会不会继续加强?

孙宏斌:中国经济放缓肯定是必然的,现在经济下滑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对房地产的影响肯定特别大,但这个不是今年甚至发生的,在去年、前年都有,只是说影响不平衡,有的城市大一点,有的城市小一点。

2013年是房地产行业特别好的一年,这样的表现不可能一直保持,有好与不好的时候,2014年肯定会比2013年难一些。难是难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项目、不同的企业分化特别厉害。相信今年会看到更多分化现象,包括不同城市的表现,不同项目的表现,不同企业的表现。另外,相信中国的政策还是倾向市场化,行政手段会越来越少。

包括十八届三中全会,包括两会都没有太多关注房地产,这是好事。调控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政策出台,这对行业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是市场化的表现。

对融创来说,最大优势是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杭州几个城市。这些城市还是很好的,我们项目的地段、质量都比较好,对今年的销售非常有信心,有自信完成目标。

  现场提问:去年公司买了不少地王,在定价方面可以维持预期的价格吗?对于毛利水平会不会有影响?

孙宏斌:去年所有的土地都是在京津沪渝杭这五个城市拿的。去年拿的地,在其他城市价格都是比较合适的,唯有北京两块地大家觉得价格很高。最近一段时间,北京推出了一些土地,价格虽然没有很高,但是素质差很多。

现在来看,农展馆和亦庄的土地都很合适,而且价格也是很合适的,相信项目出来以后肯定会超出预期。因为北京和上海市场不可能有特别大的变化,虽然不会有去年涨得那么多,但也不可能跌。

这个行业最大的风险就是地价涨得太快了,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地价涨得特别快,但是我们已经拿完了,这些都是较为稀缺的地块。当时觉得很合适,现在觉得更合适,肯定会比我们预计的好。

现场提问:孙总曾经提过融创想要做到千亿级别,千亿级别企业大部分都是通过中端和刚需项目,融创高端定位和规模化之间会不会有矛盾?您对流动性风险怎么看,今年有没有什么样的融资计划?

孙宏斌:首先,我从来没有说过要做一千亿,从来没有说过规模化,我一直认为这个行业规模化是有风险的,不是好事。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做到一千亿或者两千亿,做那么多干嘛?

这个行业是消费品行业,规模化没有好处,规模大了以后会是劣势,太小也没有竞争力。关于流动性,其实还是结构性的事情。这个行业还是比较安全的,回报率相对好一点的企业资金是不缺的。

不光是我们,整个行业的大企业都不缺钱,但是小公司确实贷款比较难,听说某些金融结构不愿意支持有风险的城市,或者不愿意贷给一些企业,今年小企业的资金确实会有很大的问题。并购方面也有很多机会,有很多项目在谈,但是符合我们要求的不多。

因为一方面有些城市不愿意去,另一方面有些项目做了一半以后,品质相差太多,不符合我们的战略。我们有两个战略,一是聚焦几个城市,二是做高端产品。符合条件的项目并不多,但是这样的机会也有,相信有一些项目一定会谈成。

现场提问:因为房地产市场刚需还比较强,融创未来有没有考虑进行定位转型?2014年去库存压力大不大?拿新地和去库存的比例上大概有什么样的计划?

孙宏斌:下一步刚需市场会出问题,改善型项目需求会更大一点。有两个原因:第一,在过去几年里面所有开发商都在往刚需这方面走,所有的地块都做成了刚需的房子;第二,政府集中力量做保障房,包括北京出了自住型商品房概念,这种都是刚需的产品。

因此,刚需市场供应量比较大,而改善型住宅在市场中供应量很小,并且随着限购、限价政策逐步放开,会把压制的需求释放,我的判断是在今后几年里面,改善型的房子要比刚需卖得好。我们现在没有去库存的压力,因为过去的房子都卖得很好,差不多卖了60%。我们没有难卖的房子,这主要还是因为聚焦在几个城市里面。

去年在上海开了三次盘,其中御园开了两次盘,臻园开了一次盘,基本上两个小时都卖光了,其中有一次半小时就卖光了,北京金茂悦项目也是20分钟就卖完了80套房子,销售不是问题,三四线城市销售难度可能会大一点。

我们不会转型,现在大家都想往我们这里转,都想往一线城市转,但他们来的时候地已经很贵了。第二,后进入的开发商土地拿贵了以后,不卖高价赚不了钱,高端项目又不会做,这个战略让我们很占便宜。

现场提问:农展馆地块全国都在关注,北京高端楼盘限购政策放开以后竞争也很激烈,对这个项目未来的规划是什么样的?

荆宏:虽然农展馆的价格是地王,但是现在大家再提这块地已经不再谈它是地王了,因为大家觉得这块地肯定是合适的。单价地王出现在北京、上海不奇怪,如果出现在长春、乌鲁木齐,才是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如果北京出现一块地王而不出现在农展馆也很荒唐,因为在CBD,又是使馆区。我们拿了地以后,很多周边的房子调到15万元,所以这块地卖到15万元/平方米不是考虑到未来的增长,实际上是现在这个区域项目的素质本身就值这个价格。

现在这个地块周边的二手房,包括几个在售楼盘,售价已经到了15万元/平米,这个地块和西局地块价格是差不多的,素质完全不一样。我们这个地块想象空间非常大,而且真的能够做出好的东西来。

进度方面,现在手续很正常,已经拿到了方案复函,大概四月份开工证会拿到。我们预计这个项目会在今年10月份亮相。这个项目真正的压力是两件事情,一个是工程进度,因为位于使馆区,又是CBD,所以一天干不了几个小时的活;第二是价格审批,政府今年放宽了对价格的审批,也提到高端项目交给市场来决定。

但是实际上价格还是有管控,只是控制力度比以前减弱。单就15万元/平米这个价格,从老客户打电话咨询的情况来看,大家是认同的,我们觉得这个项目出来以后,市场反应会好于预计。

  现场提问:今年前两个月总体市场销售情况不是太好,推盘的时候有没有压力?公司会用一些信托产品帮助资金周转,未来会不会增加基金方面的比例?

荆宏:关于销售方面,1月份到3月份都是正常的进度,没有考虑要采用降价的方式和安排。汪孟德:公司在信托方面做的业务已经非常少,基本上没有考虑。现在有一些正常的单一资金,通过基金的方式进来,和合作伙伴一起进行。

因为合作伙伴都是央企和国企,会引入部分基金一起进行项目的合作,这些合作都是由我们和合作方一起来进行操作的。从期限来讲,一般都是借两到三年,但是公司有权利在九个月或一年之后提前还钱。

从我们的角度出发,还是希望用自己的回款和成本比较低的开发贷还款。开发贷基本利率6%左右,现在可能有相对的下浮到5%上下。所以公司整个风险控制、融资结构都是比较合理的。

现场提问:未来毛利率水平会不会一直保持23%左右的水平?今年集团的资本开支是多少?有多少投地预算?未来保障房推出,高端产品会表现好一点?

孙宏斌:以北京为例,北京现在一年的供应量大概在1000万平方米,包括30%的商品房,30%的限价房,40%的自住商品房,而自住商品房是政府规定价格。实际上真正商品房只有30%,而且过去30%的商品房里面开发商大幅度做的是刚需产品再加上自住房和限价房,这些都是为刚需服务的,高端房占的比例很少,我们认为改善房和高端房比刚需房表现好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供求的关系。

汪孟德:关于毛利率,虽然2013年的毛利率只有23%,但主要是因为会计原则影响了账面的毛利率,如果剔除评估增值、摊销之外,毛利率会到30%以上,这个毛利率水平是非常好的,并且我们更关注的是IRR的回报,毛利率是排在第二的指标。

投地方面,今年一直在研究,在做大量的工作,在买地方面还是保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另外,买地的基本原则是在现金流安全和控制负债率的前提下考虑买地,今年暂时没有买地的目标。(文/见习编辑王静)

审校:劳蓉蓉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