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淮:什么是长效机制?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13-11-06 17:30

“十年调控政策,没有一条是和改革相结合的。”

  长效机制其实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市场经济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一个长期制度建设中应该遵循的基本框架就是长效机制。但是这个问题在两百年来,从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诞生以来,始终争论不休,迄今没有找到最终答案。

  人们说,政府管政府的,市场管市场的,两百年前就有了市场经济,还要政府干什么?市场的不平等、暴力以及各种各样的黑暗、罪恶,都产生于非经济强力的政府,打倒政府,由市场经济调整,历史证明他们错了。后来人们认为,需要一个强力的政府把经济管起来,就是计划经济公有制,也失败了。

  1929到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出现了一个宏观经济学派,我们今天所说的宏观调控,就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那个理论中,人们认识到首先是市场机制,然后才是市场经济下政府干预短期内经济总量平衡关系的调控作用,叫做宏观调控。

  再往后,日本在赶超欧美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具有自己国情特色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经济学,政府不仅干预在短期内的总量平衡关系,而且干预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的配置结构,日本成功实现了变成世界经济强国之梦,使自己成为一流的经济大国。

  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2008年到2009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那些自诩已经解决了市场和政府关系的国家,不得不强力给企业输血,由政府去收购那些濒临破产的资产,去抢救那些对市场影响巨大的企业。

  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在所有教科书上都没有写明,人们不得不重新去实践认识。2009年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政府抢救市场以及今天应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这两件事,将是经济学理论中市场与政府关系的里程碑。

  轮到中国,轮到房地产了,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长效机制?长效机制并不是李克强总理上台之后才有的,2003年汪光焘当部长(建设部)的时候,我在他领导下就搞了很长时间的长效机制,为什么到今天大家尚未见到这个东西?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四个明显的偏颇,大家都努力按照自己的想象,设立长效机制的目标:

  第一,希望找到一个总理说了算、政府说了算、行政权利说了算,指哪打哪的机制,以为长效机制就是政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机制。这个机制能不能建立起来我不知道,至少目前我还没听说,除了计划经济之外,哪一个国家能实现的。

  第二,要求把长效机制的目标确定在调控房价,想让房价成为一个可以由人主观决定的对象,以为一个像房屋里面的空调那样可以控制的调控才叫长效机制,把长效机制简单、人为、主观地化为调控房价的机制。

  第三,认为长效机制,就是打倒富人,打倒多占房的老板,实现均贫富,让老百姓分一部分的房子。别以为我开玩笑,这个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也是很有市场的。

  第四,希望找到既不触动特权阶层,又不触动利益集团,不触动垄断和土地政策,让老百姓承担代价的一个机制。别以为这也是开玩笑,前不久清华大学一个教授说的,50岁退休,65岁领退休金。就是希望在解决社保资金不足,不触动垄断集团,让老百姓承担的这样一个情况下出的怪胎。

       这种机制是找不到的,勉强发个文行不行?行,但是绝不符合客观规律,这个机制恐怕都长效不了。

  什么是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就我个人的看法,这个长效机制应该包括4个方面的机制目标设置。

  第一,长效机制是推动供求关系不断趋向于平衡的机制。市场经济下,供和求存在着对立的常态。供和求正好相符是理想化的,别说房地产,就是任何一个市场,供和求的背离也是常态。

  因为房地产供求之间的变化发展过程不是同步的,供取决于两年前,求取决于今年的收入和老百姓对政策的理解。供和求不是同步的,而且也不是一个匀速运动。

  很多人说什么地方盖的房子卖不出去,成为了“鬼城”,上海浦东也曾经是一个“鬼城”。上海2002年的政府调控政策是什么?是鼓励外地人到上海买房子,而不是限购。当时上海人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今天这些人都在卫生间打自己的嘴巴。简单的一时一点的供求差距,就说泡沫,就叫“鬼城”?有没有完全脱离需求实际而扩张的城市?确实有,但这不是中国房地产的普遍现象。

  在供求失衡的时候,我们不能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政府政策的调控,制度的建设,应该不断推动供和求的差距,这个事件的发展,就是一个平衡不断被打破又再平衡过程,长效机制是不断推动供求平衡的机制。

  第二,长效机制是让老百姓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的机制。无论是什么样的长效机制,都不应当阻遏居民向城市转移,不应当阻遏城市普通居民居住条件向上浮动,应该适时适度鼓励,而不是限制老百姓住房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第三,长效机制是推动社会公平,实现协调发展的机制。而不是制造更大的社会财富差距,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的机制。

  第四,长效机制是时时处处能维护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机制。长效机制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房地产业、城镇化都是一个长期战略的组成部分,但是宏观调控永远是短期的事,宏观调控的方向也是短期多变的,短期机制应该顺应维护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长效机制。

  具体一点,希望今后的长效机制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实现城市结构调整的机制,才是长效机制。简单的限购限贷不是长效机制,因为那不可能解决北上广深房价问题,什么时候才能够比较彻底解决?当南昌、长沙、合肥这样的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省会城市与沿海大城市发展的距离缩小,大中小城市进一步实现协调发展,人口均衡分布在沿海大城市、中部省会城市、地市级中心城市以及县城、中心镇等,房价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所以说,要从根本上实现大多数人买得起房,不是简单把房价降下来,防止房价过高也不是简单的限购限贷。

  二是推动多方利益趋于均衡化的机制,才是长效机制。房地产业的产品、市场、交易、持有、税费结构,可以调整多方面的利益关系,比如说城乡利益矛盾,社会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矛盾,局部利益、私人利益与城市整体利益矛盾,穷人和富人的利益矛盾,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的各种矛盾冲突。

  大家说税费太贵,给银行打工等诸多话语,背后本质问题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和价格构成中,没有在政府、银行、中介机构、购房人等多方利益主体上合理配置风险,而是一部分人承担了过多风险,另一部分人获取了过多利益。

  只有收益而不担风险,这样的市场长久不了。如果我们总想让购房人承担购房风险,政府不承担、开发商也不承担,那绝不可能均衡发展。

  三是节约资源与环境友好,体现高科技手段不断运用的机制,才是长效机制。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说,节水、节电、节地是房地产业最重要的职能之一。

  最后,对国民经济的景气状态具有自动适应能力的机制,才是长效机制。可以这样说,春夏秋冬交替是一个符合规律的 过程,开发商和购房人要适应春夏秋冬的交替,也要适应规律以外的情况,例如夏天突然下冰雹的天气。

  现实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适者生存比优胜劣汰还更重要。一个不会进化的物体势必是要被淘汰,不断进化才能使我们适应这个世界。

  有关长效机制的基本原则,说到底长效机制不是什么时候出,出不出房产税的机制,不是简单的限购什么时候取消和不取消的机制。和这些问题联系起来,坦率说是对长效机制的误解。

  说到底,长效机制是一场改革。在过去十年来,房地产调控有很多取得成效的方面,有很多成功,不能轻易否定过去十年的房地产调控,说“调控只是空调”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比如说,房地产调控在维护国民经济稳定上功不可没,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在货币手段持续变化转换过程中,房地产业能适应这个过程,这是成功还是不成功?有效果还是没效果?我认为是功不可没的。

  在中国住房保障体系上,实质性的效果是明显的。此外,在规范房地产市场运行的制度建设上,也取得了明显效果,这些不能说调控政策没起作用。

  过去十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不足,第一条就是通过不断强化政府权利来实现调控。不论从早期的土地招拍挂到后来的9070政策,再到后来清算土地增值税以及限购限价,实际上都是通过不断强化政府权利来实现。

  最后一条,是我想要强调的:十年调控政策,没有一条是和改革相结合的。关于土地制度、资金市场发展、政府权力、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调整、收入分配调整,没有一条是和改革相结合的,这就是我们过去十年调控最重要的教训之一。

  长效机制应该怎么建?我想从我们的教训中应该有所感触。

  (本文为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城乡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淮先生在2013城市观点论坛南昌行上所作的演讲,全文有删节。)

发稿:陈淮审校:杨晓敏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