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 钱荒之后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13-10-09 17:46

“只要房地产升温不逆转,就业增加、工资上涨只是时间的问题。”

  六月份令世界瞩目的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InterbankOfferedRate)风云,让“钱荒”一词浮现于民众日常生活中。

  尽管从利率角度看该事件似乎已告一段落,但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却指出:“从政策意向上看,金融领域去杠杆过程才刚刚开始。”

  6月,中国人民银行为宣示风险,惩戒过度借贷,在资金市场流动性短缺之时,拒绝注入紧急流动性,个别银行在拆借市场无法结算,SHIBOR隔夜拆息一度飙升至15%(正常时约为2.5%)。

  随着央行重新入市和季节性因素的消失,SHIBOR已在恢复正常,但是银行间的流动性天堂不再,金融机构无论是借贷还是投资高收益产品,已不复当年之勇。

  在上述“SHIBOR风云”之后,陶冬认为,中国的流动性环境已现拐点。银行决策趋向谨慎,借贷、投资均在下调杠杆,而此导致货币乘数效应的下降,流向地方政府、开发商的资金数量应声减少。

  陶冬续称,全球经济复苏,其实进展并不顺利,而且分布不均匀,但是世界第一经济体美国与第二经济体中国,因不同的原因先后踏上了去杠杆的路途。

  然而金融去杠杆将带来怎样的风险?陶冬认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市场风险,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势必加大资本价格的波幅,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南克宣告“退出在即”后的第一个月的市场表现上反映得很明显。

  第二,信用风险,央行减少债市干预,令资金成本上扬,随时会有高杠杆的企业、金融机构出事,并可能触发连锁反应。第三,增长风险,无论美国还是世界其他国家,复苏基盘并不稳固,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尚未恢复,QE退出无疑对全球经济增长乃是一大挑战。

  第四,黑天鹅事件,当决策者认为各种风险已尽在计算之中时,意外往往出现,并导致风险的连锁传导。这种风险难以预先估料,但其杀伤力却很大,雷曼事件便是一例。

  不过在这样的势头下,陶冬指出,撇除公共部门的收缩,民间的经济活力在明显提速。消费信心创下新高,企业投资出现加速,银行的借贷意愿略见改善,房地产复苏已成燎原之势。

  而且,“只要房地产升温不逆转,就业增加、工资上涨只是时间的问题。”

  具体到中国经济,当世界进入去杠杆周期时,中国经济的处境最尴尬。因为别国作经济调整时,中国在增杠杆(主要表现在地方财政和房地产两个部门的债务扩张上)。

  不过陶冬也提到,其实中国人民银行本身也在逐步去杠杆,控制风险。经SHIBOR一役,银行在借贷、投资上变得更谨慎,资金的乘数效应下降,整个经济的去杠杆过程已经悄然展开。

  “也许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中国连续十年的信贷扩张周期已经呈现拐点,这对经济增长、企业现金流、借贷成本、风险分布均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环境,陶冬介绍,如今的中国经济,民间投资消失,个人消费势头放缓,增长靠地方投资和影子银行支撑着。

  “这种增长模式短期对GDP有帮助,却隐藏着重大的金融隐患。一旦货币环境由扩张转为收缩,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出事的机会大增,而且近年在‘金融创新’名义下,各类衍生产品大行其道,将风险捆绑到一起,一家出事,火烧连营似乎不是天方夜谭,杞人之忧。”

  陶冬认为,去杠杆的大环境下,中国经济的风险骤升。

审校:杨晓敏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