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特稿 领袖访谈:何剑波 国企新力量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13-07-29 01:19

五矿建设,是要把国企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再把市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编者按:伴随着中国房地产一路前行,博鳌房地产论坛至今已历十二载,见证了行业曾经的春风得意或彷徨无措,有过黄金十年也有晦暗岁月,但终究还是跨过所有羁绊,走到了第十三年的门前。

  进入新改革时代,如果说房地产已经被部分巨头垄断了绝大部分的影响力和商业利益。那么,我们在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完全有必要寻找更多新的声音、新的面孔及内在多元素的新力量,这样也许可以看到更不一样的未来。

  8月13-16日,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将在海南如期开幕,围绕论坛主题“改革时代的地产新力量”,观点新媒体遍访众多重量级经济学家、行业大腕、企业领袖等人士,推出“改革时代的地产新力量”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系列报道。 

  观点网 本刊编辑部 “一棵树老了,如果不发新的枝桠就会空心,哪天刮龙卷风就折了。一个企业还能够发展新枝,就说明这个企业还是有生命力、有活力的。”

  在五矿建设副主席、执行董事兼董事总经理何剑波看来,五矿集团就是一棵大树,它的根很深,而五矿建设是这棵大树上的一个小枝,是新的枝桠。

  如何培育这棵新枝发芽成长?何剑波向我们讲述了他自己的方式。

  市场化国企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何剑波,走出校门就进入五矿集团工作。何剑波说,“二十多年了,深受五矿文化熏陶”。

  在执掌五矿建设后,何剑波一直认为,五矿建设脱胎于五矿集团,继承的是五矿集团的文化和经营理念,但作为“行动派”的何剑波也为五矿建设注入了新的思想。

  虽然有着央企国资的背景,但何剑波更喜欢强调五矿建设是香港红筹股上市公司,是市场化运作的公司。“五矿建设的优势是要把国企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再把市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我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企,而是揉合了更多市场因素的国企”,何剑波认为,公司管理应该市场化,努力按照市场的要求去建立管理体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五矿建设“更讲究效率、讲究结果、讲究业绩、讲究执行力”。

  正如其所言,虽然五矿集团钢铁贸易名列行业前茅,但在房地产这个江湖里,没人会认为五矿是“老大”,市场地位还得自己努力去争取。

  更深入去发掘,何剑波不仅强调公司市场化,也强调行业的市场化。

  他认为,现在政策取向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基本的要求,提倡公平公开的充分竞争,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让市场来选择,优胜劣汰。

  何剑波也很看好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在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里面,房地产行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事实上,何剑波对房地产行业市场化的认识,已超过了行业本身。他说,“房地产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对其他行业的发展,甚至对政府经济政策的拟定能够提供一些参考和示范的作用,可以为社会经济政策提供一个样本。”

  漂亮的事情

  尽管是在体制内发展,何剑波却更像一个西式精英高管。因为精于金融,常在香港上班的何剑波带领的五矿建设,与其他房企相比并不缺乏国际化视野。

  今年4月,五矿建设首次发行了3.5亿美元债券,这在何剑波看来,是“一件很漂亮的事情”。

  第一次进入美元市场,何剑波找准了时机,因为五矿建设发完债大概一个半月后,“整个市场就逆转了,美联储说要退出宽松政策,所以整个股市和债市都有很大波动。”

  整个美元债券市场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起来的,而五矿建设发债也是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在筹划。

  香港、新加坡、伦敦,今年4月,何剑波去了三个城市,见了将近100个投资者。这次发债,五矿建设吸引到的投资者有商业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公司,也有基金、专业投资机构,包括欧洲的一些专业投资机构。

  3.5亿美元债,其中2.25亿美元是五年期的债券,还有1.25亿美元是十年期的。何剑波对这次发债很满意,“我们当时创造了一个记录,在亚太区是首个无评级,双期限结构。这次很成功,我们打开了这个市场,今后再增发、续发的渠道完全通了。”

  对于这一次成功,何剑波把一部分原因归于五矿的品牌,而且“很多家企业都很羡慕”。何剑波认为,尽管五矿建设起步晚,但品牌效应很好。

  讲起五矿建设近几年的发展,他同样信心满满。“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的签约额4亿,到2012年是50亿,复合增长率87%;总资产在2008年是25亿,在2012年是134亿,复合增长率是53%。另外,营业收入的复合增长率是39%,利润总额复合增长率66%,利润的增长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长。”

  何剑波用这些数据向市场证明,五矿建设规模虽然不是“巨无霸”,但在过去几年的发展却足够快,有着足够的潜力。

  就在7月上旬,五矿建设公布,上半年累计录得签约销售额31亿元,同比增长112%,完成全年50亿元目标的62%,并将2013年全年签约销售目标由50亿元提至60亿元。

  “明年还会在这个基础上再往前跨一大步。”对接下来的发展,何剑波也胸有成竹:“未来几年我们也是高速增长期。”

  而何剑波最为“得意”的却不是五矿建设的发展速度,而是在已进入城市中所取得的成绩。

  虽然五矿建设进入的城市不多,但是每进入一个城市,所经营的项目在该城市里面都是领先的。“我们现在总的规模还不算大,但是至少向大家证明了,不管进哪个城市、做哪个项目,五矿建设做得一点不比大开发商差,甚至比他们还好。”

  以下为观点新媒体对五矿建设副主席、执行董事兼董事总经理何剑波先生2013博鳌房地产论坛采访实录:

  观点新媒体:城镇化会推动房地产的发展?您对城镇化怎么看?

  何剑波:城镇化政策肯定是对的,中国发展到今天,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收入已经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了,实际上需要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城镇化的提出不是拍脑袋出来的,这是很多专家研究过其他国家发展的规律,包括城镇化的规律、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相互作用得出来的。

  现在强调人的城镇化,首先离不开物的城镇化,离不开城市建设发展。因为没有一个物理的空间,人也不可能城镇化。只不过,我们现在物的城镇化走得太快了,人还没有城镇化,所以反过来补这个课。在整个思想和各种潮流变化的情况下,要提高国民的福祉,确实需要让更多的人住到城里面,住到城里面不见得是资源的浪费,很多人有这个现实的需求。比如说农村的人出来做生意,到大城市打工,他回去想给自己的家人在县城买个房。因为在农村没有市政配套,没有医院,没有商业,还有交通、教育等方面,人的生活质量很差。所以,他的理想是要把家里的人,把孩子、老人送到县城里面,哪怕是花十几万、二十万买一个二手房,他也觉得终于进城了。县城很多人想进入省会城市,比如孩子上学了,到省会城市上学、找工作,父母也跟着去了,要在那里买房、置业,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所以,城镇化和人追求更美好生活、提高生活幸福指数是完全契合的。

  城镇化会推动房地产的发展,只不过这个发展需要更关注人的需求,光有房子不行,得解决户口问题。过去十几年,城镇化率从20-30%一直到50%过程中,忽略了很多政策的配套,只看到高楼大厦盖起来了,在城里居住的人多了,但是没有考虑到这些人的需求,就是说,得给他户口,得给他相应的福利保障、教育等。现在这样的情况在北京就非常普遍,包括我们很多员工,从四面八方到北京来,在这里生活了很多年,但是没有户口,不能买房,不能买车,小孩不能上学,医保也解决不了,这个矛盾非常突出,是非常大的问题。此外,户籍制度也要进行改革,小城市全面放开,农民进来住就可以了,中等城市是逐步放开,大城市是有序放开,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还是要控制,要不然人太多了。这样的事情我认为是政府急需解决的,任何一届政府,只要是为老百姓办事情的政府,必须要迫切解决这个事情。这些政策都会导致人们对住房需求的增加,撇开特大城市不说,大城市也是有限制的放开,二、三线城市还是会快速发展。

  观点新媒体:您赞成城镇化是大城市带小城市,还是城市圈?

  何剑波:我觉得应该形成一些城市群,一个单核城市代价很大。最突出的是北京这种情况,北京发展起来了,实际上把河北很多资源都抽干了,河北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有新闻说河北污染这么严重一个是电厂导致的,而电厂发的电60%都送到北京来了。所以,我认为这是城市规划的政策性问题,大城市周边应该形成城市群发展起来。

  在整个环渤海区就是北京和天津,天津过去都不行,现在稍微好一点,但是差别太大。珠三角和长三角相对会好很多,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生活环境都比较好。比如说上海,一小时生活圈有很多城市都可以去,中型城市、小型城市生活都很舒服便利,每个城市建设都很好,城市之间连接也很方便。又比如珠三角,东莞和佛山的人也不会都到广州去,因为广州房价贵,又拥挤。但是住在东莞和佛山,如果有事情半个小时就到广州了,很方便。

  观点新媒体:您对接下来房地产行业还是比较乐观?

  何剑波:我对房地产还是保持乐观的态度,未来十年,房地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观点新媒体:今年博鳌房地产论坛主题为“改革时代的地产新力量”,您如何理解“改革时代的地产新力量”?

  何剑波:这个“改革时代的地产新力量”的概念很好。

  现在政策取向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基本的要求,提倡公平公开的充分竞争,让生产要素自由游动,让市场来选择,优胜劣汰。但是,并不是所有行业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一些垄断行业,大家垢病很多。

  在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里面,房地产行业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房地产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对其他行业的发展,甚至对政府经济政策的拟定能够提供一些参考和示范的作用,可以为社会经济政策提供一个样本。

  新一届政府上台之后,明确了一个价值取向,就是应该把由市场决定的事情交给市场,政府的手是作为调控,但是不能伸得太长。我们过去看到了,很多经济学家也证明了,政府的调控往往是一个事后调控,调控不是抚平了经济的波动,而是加剧了经济的波动。从市场本身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市场调节是有效的,能够自己去平抑这个波动,去实现供求的平衡。

  对于政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保证市场的公开公平、信息资源要素的充分流通。如果政府过多干预,反倒是导致市场的失衡。过多的干预会造成腐败,造成效率的低下,造成供求失衡,造成经济大的波动。这些年,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中国,我们已经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了。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行业也要变革,也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当然也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政府有新的执政思路,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讲也要有新时期的发展思路。房地产市场越来越规范,房地产发展越来越去行政化,变革的背景下,新力量在未来将会创造新的高度。

  观点新媒体:很多人都会质疑国企的效率问题,您觉得五矿在哪些方面,比如创新和抗风险、效率哪方面比较有特色,是值得去传播的?

  何剑波:国企差别也很大,有的国企比较市场化,在决策效率方面和民营企业差不多了。有的国企本身官僚风气比较重的,没人愿意负责,拖延的现象也很多。

  五矿是一个老企业,1950年成立,到今年是63年了。五矿的第一任总经理,是当时的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发的任命状,这个文件还在我们的档案室里保存着。历史上五矿是整个国家金属矿产进出口的主渠道,在计划经济时代,它是政府的一个分支,八十年代过后,才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从一个贸易企业变成一个矿业企业,现在在全世界金属矿产领域也是鼎鼎有名的,在国内数一数二,在世界上来说也是排名前列。五矿去年的营业收入超过3000多亿,在世界500强里面排名第169位,今年最新公布的是192位,稍微退了一点。所以,这样一个企业由单纯的进出口,外贸到生产,这是一条线。第二个,由单纯的做钢铁、矿产再进行多元化,做到地产、金融这样一路走过来。

  一棵树老了,如果不发新的枝桠就会空心,哪天一刮龙卷风就折了。一个企业还能够发展新枝,就说明这个企业还是有生命力、有活力的。所以,五矿是一棵大树,它的根很深,文化积淀也很深,五矿建设是这棵大树上的一个小枝,是新的枝桠。

  五矿建设就是这样一个新枝,我们一直认为是脱胎于五矿集团,继承它优秀的文化、规范的管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经营理念,还有稳健的、控制风险的经营理念。但是,五矿建设更靠近市场,更市场化,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的文化也更讲究效率、讲究结果、讲究业绩、讲究执行力。

  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我们是没有政策保护的。如果说是钢铁,五矿肯定是名列前茅,但是做地产就不一样了,没人说你是老大,你的市场地位得靠你自己努力去争取,所以要非常现实的看这个市场,看这个行业怎么发展,有什么要求,我们就按照这个要求去发展,会更加灵活、更加务实的去发展。所以,五矿建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企,而是揉合了更多市场因素的国企。我们很了解中国国情和市场运作的机制,把各种因素集中在一起。五矿建设的优势是要把国企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再把市场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样的企业就能够取得成功。

  观点新媒体:出去介绍的时候,您更愿意把五矿建设看成是央企还是股份制企业?

  何剑波:五矿建设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央企背景,中央骨干企业,属于国资委管理的;第二,是香港的红筹股上市公司,有一个很好的资本平台;第三,是市场化运作的公司,因为在房地产业是高度市场化,没有许可证,没有行政审批,能够拼出来就是赢家。所以,行业市场化,公司管理也是市场化,努力按照市场的要求建立这个管理体系。

  观点新媒体:您认为未来房地产的政策将更利于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

  何剑波:新政府上任后,未来房地产政策会不会有很大的变化,我们还需要观察。无论民企还是国企,未来在房地产这个市场上都有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房地产行业竞争比较激烈,市场化程度高,任何企业的发展都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这样的环境中民企有民企的优势,比如经营灵活多变、激励考核导向明晰等。但是,我认为国企本身也有很多很好的地方。国企的发展光靠中央下文件是不行的,必须得放到市场上洗洗澡,经过市场的激烈竞争毛病就没有了。因此国企未来要想把政策吃透用好、在市场中进一步发展壮大也必须要有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披荆斩棘的改革勇气。

  国企什么时候改革的力度是最大的?国企最难过的时是九十年代末、2000年前后那段时间,很多国企转制,下岗分流,债转股,很多面临破产。当时做下岗分流、做转制是正确的,因为过去那些厂技术已经落后,被淘汰了。既然是市场经济,肯定有死有生,有的企业不行了,就得让他关闭破产,不破产永远都是包袱,越背越重,总有一天把好的也拖死了。国企的改革过去提、现在提、未来也还要提,目的是更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适应竞争的需要。

  观点新媒体:今年4月,五矿建设首次发行了3.5亿美元债券?

  何剑波:对,今年我们做了一件很漂亮的事情,在4月份发了3.5亿美元债。4月初就开始路演了,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进入美元市场,所以要向投资者介绍公司的一些情况,包括公司的发展策略、基本背景等方面的信息。我们跑了三个城市,香港、新加坡、伦敦,见了将近100个投资者,都是机构投资者。我们吸引到的投资者结构非常好,有商业银行、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公司,也有基金、专业投资机构,包括欧洲的一些专业投资机构,所以这次很成功,我们打开了这个市场,今后再增发、续发的渠道完全通了。

  投资者对我们确实非常认可,这是我们是第一次发美元债,而且还没有评级,发得很好,超额认购五倍。发完之后,一直都有机构希望我们接着发,因为法律文件都还在有效期内,签个协议还可以再发,但也要综合考虑公司的需要、负债率之类的问题。

  观点新媒体:当时的承销商是谁?

  何剑波:UBS(瑞银)和BNP(法国巴黎银行)是牵头的主承销商,另外还有中银香港、汇丰、摩根士丹利。我们当时创造了一个记录,在亚太区是首个无评级,双期限结构。3.5亿美元债,其中2.25亿美元是五年期的债券,还有1.25亿美元是十年期的。十年期债券息率是6.5%,其实还可以再低一点,但还是要给投资者留点空间。债券本身要上市交易的,交易过后价格就涨了,比如说基准价是100元,一上市涨到了104元,就说明收益率就降了,就不是5.5%了,可能是4%左右。这个对我们今后发展是一个指示性的价格,比如说市场的实际收益率只有4.5%,下次就以这个为基准去发。

  观点新媒体:五矿建设在前两年发展不是很快,接下来是不是进入高速发展期?

  何剑波:过去几年发展还是很快的,可能是因为起步比较晚。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的签约额4亿,到2012年是50亿,复合增长率87%;总资产在2008年是25亿,在2012年是134亿,复合增长率是53%。另外,营业收入的复合增长率是39%,利润总额复合增长率66%,利润的增长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长。

  观点新媒体:接下来签约额复合增长率继续按照87%的速度走下去?

  何剑波:未来几年我们也是高速增长期,前段时间发了公告,今年的销售目标调到60亿,去年是50亿,上半年我们已经完成31亿多,完成了50亿的62%。所以今年会到60亿,明年还会在这个基础上再往前跨一大步。

  我们现在全年按照60亿的目标去努力,这些项目都是在售项目,只是说分期推出,这几个项目都已经按照销售计划按部就班进行。现在五矿建设增长比较快,虽然总体规模和大的开发商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但是,我们今年有一个很好的势头和特点,凡是有项目进入的城市和区域,我们的项目在当地都是领先的。我现在没办法跟他们比大,只能比优,我们能够做到最优。

  比如说南京九玺台项目,去年10月份开盘过后一直是南京别墅市场的销售冠军,理念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做的很好,营销方面也有很多亮点。广东惠州的哈施塔特项目,从2012年开始就一直位列整个惠州市的别墅销售冠军,市场占有率也一直是排第一,今年上半年在惠州全市别墅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50%,虽然我们的价格比别人高,但我们是得到市场和客户认可的。

  还有天津的旷世国际项目,在天津滨海新区的响螺湾商务区销售也是最好的。那里的供应量很大,房子很难卖,虽然我们这个项目只剩下几万平方米的货量,但今年的销量也是区域第一。而辽宁营口的铂海湾项目上半年在营口低密度市场的销量也是排名第一,占到市场销量的60%。此外,长沙的龙湾国际社区和格兰小镇项目的别墅产品从09年推出后也一直位列长沙南城的销售前列。

  虽然我们进入的城市不多,但是每进入一个城市,所经营的项目在这个城市里面都是领先的,而且我们的项目单盘销售、市场占有率都是最高的。我们现在总的规模还不算大,但是至少向大家证明了,不管进哪个城市、做哪个项目,做得一点不比大开发商差,甚至比他们还好。

  观点新媒体:明年的发展区域重点在哪里?

  何剑波:从现在来看,还是在现有几个区域,新增的项目也会坚持几个原则,就地拓展,适度集中,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长沙等都是有基础、有团队、有品牌影响力的地方,是我们重点发展的区域。同时,我们也会看一些好的机会,拓展一些新的城市。

  观点新媒体:会不会考虑进军海外?是不是也关注过海外市场?

  何剑波:我们还在考察,前段时间我们就专门去马来西亚考察过。马来西亚房地产发展很平稳,马来西亚总共才3000万人,总人口和北京差不多,这就注定了房地产不可能暴涨。

  国外房地产市场很复杂,和中国房地产市场不一样。在马来西亚买房,订房的时候交2万元,就可以签认购协议了,签正式协议的时候首付10%,首付交完之后,要和银行签一个按揭协议。但是不像在国内,签了协议全款就给了开发商,马来西亚根据建楼的进度来付钱,比如说10层楼的房子,建到第三层就交30%,建到第8层就交80%,全部封顶了才交完,所以,开发商杠杆很小,对开发商本金要求很高。但是买房的人很划算,10%首付,然后盖到哪里付款到哪里。而且,要盖到你买的那一层的时候,大概才付到50%,等他封顶的时候再最后交那笔钱,这之前就不用去负担利息。

  另外,马来西亚有一个政策,一个楼盘大概有30%要留出来给马来人,必须要卖给马来人,价格还要低一点,除非你证明这个房子没有马来人买,政府同意了才可以卖给华人和其他人,有保护主义。所以说,每个国家对房地产、法律变化很多,到国外做房地产要研究得很透才行。

  观点新媒体:为什么那么多企业要走出去?

  何剑波:我觉得有几个因素,其中一个是中国房价涨得很高了,觉得国外的便宜。到海外投资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购买物业,另一种是开发。开发的很多都是卖给中国人,要是长期进行大规模开发,还不太成熟。

  观点新媒体:五矿建设以后的发展,商业地产会占多大的比重?

  何剑波:我们现在以住宅开发为主体,商业地产、旅游地产会根据项目的机会和特点去推,这个将来会发展到20%左右的比例。

  我们有持有性物业,在香港就有两个写字楼。其中一个是五矿大厦,是九十年代在那里买地盖的。其实,五矿在海外做房地产是领先其他企业的,但是自己盖着自己用。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曾经在香港开发过两个商品房项目,都卖掉了。和香港本地开发商合作,在粉岭和西贡都做过楼盘,只是后来没有持续做。

  观点新媒体:五矿建设未来会独资做还是会大量的采取合作方式?

  何剑波:合作是地产行业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一切取决于公司的发展策略和需要。比如,我们和万科的合作是很愉快的,共同出资,各占50%的股份,共组团队,共同开发管理,品牌也是用两家的品牌,所有项目名称的前缀都会冠以“五矿万科”。万科有万科的品牌价值,五矿也有五矿品牌的价值。当然,我们和万科相互之间也是取长补短,万科在项目开发、项目管理方面非常有经验,五矿有政府资源、资金实力,包括团队人才方面我们也有优势。所以,我们在项目的管理过程中,都是通过董事会、共同的团队,在很多重要的节点和重要方案都一起研究。

  五矿建设的合作模式是很开放的,有的是和基金合作,比如说,和美国的保德信基金合作很成功,保德信基金是美国最大的房地产基金,也是世界500强。另外,也和民营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当然也看各自的优势,有的是因为有土地资源,有的是因为有资金资源。

  有些区域,比如说我们具备了很强的开发能力,又具备了充足的资金资源,我们会独资开发,这种项目也很多。所以,我们对合作的方式没有硬性的规定,根据每个项目的情况来看。当然,我们对合作伙伴的挑选很严格,首先理念要一致;第二,合作伙伴要有实力,不管是资金、土地还是其他,要是没有实力的公司,我们不会和他合作。

  观点新媒体:五矿建设的复合增长率这么高,是否担心两年之后会出现人才的瓶颈?接下来销售规模会很大,人才问题怎么解决?

  何剑波:人才的问题一直是我们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每年我们要大量从高校里面招收一些优秀的毕业人才,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一流的大学中的房地产相关专业,有工程类专业、投资类专业、管理类专业等等,因为房地产强调专业性。

  还有,五矿集团有很多优秀的人才,长期从事管理工作,也可以带着管理经验加入到五矿建设中来。另外,我们也会根据需要从市场上找优秀的人才。还有一个渠道,就是自己培养,普通的员工,如果干得好,我们也提拔。

  我们的员工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五矿集团输送的员工,数量不多,我就是其中一个,因为我毕业就到五矿工作,二十多年,深受五矿文化熏陶;二是香港的员工,这些员工有一个特点,做事非常严谨,非常有职业操守,也很专业;三是在国内市场化招聘的员工,这些员工占了大多数,都是市场机制招聘过来的,然后用市场的机制来考核、激励。这些人发展起来也都成为了我们的业务骨干,他们在房地产行业的专业水平也很高。

  观点新媒体:您觉得培养人才会是未来的主流吗?

  何剑波:一定会是,我们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内部人员的培养和使用上。这些人员在公司工作了几年以后,对公司有文化认同,公司对他们也了解。我们给员工创造一个大的发展平台,对员工进行激励,让他有往上走的动力。

  我们今后越来越多的关键岗位都是从内部员工选拔的,我们有一套成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四个计划:一是淘金,怎么去选;第二,熔金,让员工进入到集体里面;第三,铸金,怎么样打造、提升、培训;第四,焠金,特别优秀的员工要焠取出来放到最关键的岗位。

  在市场化方面,五矿建设做得很到位,员工真的是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干得不好的就走人,甚至职位比较高的,达不到标准,警告一次两次后实在不行就走人。

  观点新媒体:您还属于很强势的领导?

  何剑波:我觉得要有原则。也遇到过这样的挑战,开除员工的时候,员工有意见,这个时候要不要坚持底线?如果不坚持,就开了一个先例,所有人都可以这样来。所以,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住。

  我是讲道理的,事先没定规矩就可以商讨,但是规矩事先定好了,而且告诉大家了,就一定要按规矩来办。

  我一直说,五矿建设能够生存发展,要是市场化机制不坚持,这就和其他国企没什么区别,就没什么市场竞争力了。

发稿:本刊编辑部审校:刘满桃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