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政委:自发地方债与地产调控命门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12-05-31 16:56

“平稳”不仅包括金融体系的平稳,还包括要保持社会的平稳,这个就是房地产调控的命门。

  在房地产调控与货币紧缩的双重压力下,国务院批复了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四大区域可以试点发行地方债。

  试点发债一经宣布,市场上各种诟病问题就随之而来,福祸尚难料。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市场研究总监鲁政委对此认为,选择这四个地区先行试点的目的,是因为他们都属于经济发达地区,是市场认为不太会出问题的地方,中央也要考虑和保证地方独立发债的可行性。

  对于预期发债的前景,鲁政委并不担心。他表示,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主要看卖什么价钱,关键是要顺应市场需求。

  而且,现在整个债券市场已经转牛了,投资者也在积极配置,市场机遇应该还是不错的。

  有学者认为,地方债试点对房地产中长期调控将有利,在鲁政委看来,这只是一相情愿的。因为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目的是要让房价平稳回调,但眼下房价平稳调整的渠道却未疏通,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鲁政委还指出,房价有涨有跌是正常的,但如何让房价实现“平稳”调整?“平稳”不仅包括金融体系的平稳,还包括要保持社会的平稳。这个就是房地产调控的命门。

  以下为观点新媒体对鲁政委先生的采访实录:

  观点新媒体:财政部允许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四个地区可以自发地方债,您觉得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些区域试点?

  鲁政委:如果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是大家认为不太会出问题的地方,因为他们的财政状况算是比较好的。我觉得,一方面,可能是为保证地方独立发债成功,如果让差的地方发,有可能发出的利率会很高,甚至有流标的可能。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这几个都处在一线城市,而一线城市限购的时间最长,土地出让金近年来锐减,对它们的偿债能力影响很大,因而,这些地方缓解收入压力的需求也较为迫切。

  观点新媒体:但是,我们之前看到财政部帮地方政府代发的一些债券,市场反应并不好,流标的情况也有。您觉得这次发的债券市场预期会好吗?

  鲁政委:其实没有卖不出去的东西,主要看卖什么价钱。所以,关键是要顺应市场需求。再说,此一时彼一时,市场情绪变换是很快的。那个时候卖不出去是因为整个债券市场处在熊市,现在债券市场已经转牛了;那个时候大家都回避债券,但是现在已经不回避债券了,而且在积极配置。因此,对于发行人来说,现在的市场机遇应该是不错的。

  观点新媒体:许多学者担忧让地方自行发债的话,有可能地方会超额发,而且缺乏有效透明的监督,您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或者国际上有哪些方式可以借鉴的?

  鲁政委:基本的原则就是权责匹配,谁最后还钱谁就有权对发债拍板。国外基本上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州政府财政独立,可以破产。这样市场就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估地方政府的信用风险。简单的说就是,你如果乱发债,发多了市场就会怀疑你可能还不清,就不买了,这构成了对地方政府发债的有效约束机制。

  当然,这种模式比较激进,国内暂时肯定是走不到这种状态。

  第二种模式以德国为代表,地方政府不能破产,联邦对下级政府负有兜底义务,但规定了各州所能够举债的上限标准。

  在低于这一标准的情况下,各州经州议会批准后,可以自行举债和开支;一旦触及这一标准,各州自行支出和举债权限即被剥夺,每项支出都必须报送联邦批准。

  就眼下的现实可行性来说,我们只能更多借鉴德国的模式,让上级政府、让当地的人大参与进来,对特定地方政府的年度举债规模和用途进行批准和表决。

  观点新媒体: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允许地方试点发债对房地产调控的持续调控是有利的,您认为呢?

  鲁政委:这种观点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人都认为土地收入是地方政府偿债非常重要的来源,也是很大一部分的财力来源。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对房地产的调控就不会那么坚决,地方政府还得靠土地赚钱。

  发债算开拓一个收入来源,它就不太在乎这个土地出让金的收入了,就可以调控得更坚决。但是,这只是一相情愿的。

  目前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目的是要让房价平稳回调,但眼下房价平稳调整的渠道却未疏通,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否则,房价就既不能涨,也不能跌。这还是市场吗?

  观点新媒体:包括我们最近看房地产市场的成交量,金九银十普遍都很差,是不是这就反映出您说的问题?

  鲁政委:对。我还是强调要遵照市场的原则,房价有涨有跌是正常的,但如何让房价实现“平稳”调整?“平稳”不仅包括金融体系的平稳,还包括要保持社会的平稳,这个就是房地产调控的命门,所以必须解决,不解决好,中国房地产调控就总会暴露出各种问题,而且越调就会愈加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

  观点新媒体:在整个宏观政策上,温总理说要进行微调。会不会对货币政策或者房地产调控有影响呢?

  鲁政委:第一,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就处在一个政策由紧转松的分水岭上。但主要问题是,未来要隔多久出现全面的放松?放松的力度有多大?既然讲的是微调,就意味着不是全面的放松,否则就不叫微调了。

  然后,温总理大的政策措词里面,关于通胀问题,在行文当中已经不在最前面,但是在措词依然是首要任务,还表示要稳定通胀预期。这就表明,这个时候所谓全面转到“保增长”是不可能的,而只有全面转向“保增长”才预示着全面的放松。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从增长来看,经济增速虽然回调,但是眼下的增长速度依然是在可接受的范围内,9%多,并不太低,所以还不足以说我们现在就要转向全面的保增长。那么,从通胀这边来说,通胀虽然已经进入了一个下降的通道,但是眼下绝对的通胀水平依然很高。

  所以,现在在通胀和增长之间只能站在中间,不偏不倚,是走平衡木的一个状态。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一个走平衡木的人,在走那么薄的板子中间不发生晃动和修正的,现在讲微调就是对矫枉过正政策的一个修正。

  观点新媒体:按照您的观点,这个微调其实在货币总量方面不会是有什么变化,是吗?

  鲁政委:我觉得年内很难有大的变化,也不会有进一步的收紧,而标志着政策全面放松的三个工具也很难动。

  第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全面下调,这个在年内恐怕很难看到;第二个,降息也不太可能;第三个,调整信贷额度,这个还有困难。

  目前最大的看点是所谓结构性的减税,因为温总理这次特别强调结构性减税,而且,减税是来得最快的。

发稿:李宁审校:0

请发言时务必尊重网上道德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以下评论内容不代表观点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