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与宁波博物馆
来源: [观点网] 时间: 2012-05-08 17:18
评论
宁波博物馆主建筑师王澍曾在宁波图书馆为当地市民进行讲座,解读宁波博物馆的重返自然之道。
早在2008年8月竣工、12月对外开放的宁波博物馆雏形初现。舆论认为,整个设计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使造型简约而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
宁波博物馆主体建筑长144米,宽65米,高24米,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方式。主体建筑前的一片大水域横贯65米长、27米宽的主入口大通道。
宁波博物馆所在的场地是一片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不久前还是稻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原来在这片区域的几十个美丽村落,已经被拆的还剩残缺不全的一个,到处可见残砖碎瓦。按新的规划,相邻建筑之间的距离经常超过100米,城市结构已经无法修补。问题转化为如何设计一个有独立生命的物,这座建筑于是被作为一座人工山体来设计,这种思考方式在中国有着漫长的传统。但在这座山中,还叠合着城市模式的研究,高度因此被自觉限定在24米以下,它片断性的意指着一种24米以下限高的低城,存在于人工和天然之间。
建筑的下半段只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在上半段开裂为类似山体的形状。人们从中部一个扁平的,跨度30米的穿洞进入博物馆。内观整个结构,包括三道有大阶梯的山谷,两道在室内,一道在室外;四个洞,分布在入口、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侧;四个坑状院落,两个在中心,两个在幽深之处。一种山体类型学叠加在上面,公共空间永远是多路径的,它从地面开始,向上分叉,形成一种根茎状的迷宫结构。也用来适应一直不确定的展览内容。建筑的内外由竹条模板混凝土和用20种以上回收旧砖瓦混合砌筑的墙体包裹,如一种在人工和天然之间的有生命的宏大俭淡的物,作为山的物性是它唯一要表达的。它的北段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土岸,植芦苇,水有走势,在中段入口处溢过一道石坝,结束在大片鹅卵石滩中。在建筑开裂的上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平台,通过四个形状不同的裂口,远望着城市和远方的稻田与山脉。
博物馆的顶层则隆起5幢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墙面倾斜的独立建筑,露天大斜坡、通道、玻璃屋顶、绿化小景穿插其间,营造出宁波历史文化街区的氛围和园林建筑一步一景的意味,将博物馆与建筑文化结合在一起。
有人说,要认识宁波博物馆,首先应该看看散落在中国美术学院内的“五散房”,这是王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二期项目中的一些小实验。宁波博物馆再一次体现了文人建筑师王澍对传统建造工艺的偏爱,对古典的现代解读,对环境条件的尊重与思考,以及清晰的设计逻辑。
五散房是5个小的公共建筑,加起来面积才2000平方米左右。它所采用的墙砖,都是从老房子中拆下来的回收利用砖,而且采用了最传统的夯土技术。由于五散房各自担负咖啡馆、画室、茶室等不同的用途,所以也用了5种不同的建造方法。画廊背丘面湖,屋顶一波三折,檐下空间具有典型江南建筑的特征。建筑前后各设两条砾石干铺带,可作为户外盆景的展示场地;咖啡屋地面均为曲面,柱子微微倾斜,桌椅均根据地面的变化而特别设计;茶室采用合院形态,其屋面由钢构玻璃建造,南面有一小荷塘,经一小桥直入;管理用房以平屋顶立方体建筑为原型,屋中人可穿越建筑一直看到湖面。
宁波在某些时候如同北京一样被赋予“建筑实验场”的定义。不同的是,它吸引的不是国际扬名的明星建筑师,而是中国优秀而年轻的建筑师。王澍设计的宁波美术馆、马清运设计的城展馆与老外滩一起,被誉为宁波三大标志建筑。
孙宏斌再次充当白武士 融创出手搭救雨润的几个为什么?
2015-09-09
任正非的地产图谱 华为百万土储东莞再添宅地
2015-09-08
恒地320亿港元暗售8物业 李兆基楼市股海续演高沽低渣
2015-09-08
越秀房托出穗入沪寻金 宏嘉大厦更名背后五年收购
2015-09-08
状元到探花 劲敌滨江万科强逼下绿城杭州“保卫战”
2015-09-08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com.cn(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