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点论坛中国行_2009年度论坛 - 不确定经济走势下的房地产
武汉的外滩梦想

  中部有许多城市在争夺“中国芝加哥”的头衔——内陆的物流、服务和工业中心,武汉就是其中之一。

  外滩(Bund)正在重新焕发魅力。这条可以欣赏长江风景的宽阔大道曾严重拖累城市的发展。大道两旁矗立着众多上世纪30年代的殖民建筑,其中一些翻修成了银行和豪华餐馆。在古典的楼面之间,首家路易威登(LouisVuitton)门店已经开业。咖啡店和精品屋沿着林荫道拔地而起;外滩后面还有众多装饰派风格的公寓大楼。

  这听上去可能很像上海——一个拥有自己著名外滩的中国东部沿海大都市,它的复兴点燃了人们对于中国经济繁荣的想象——或者更确切地说,十年前的上海。但事实上,我描述的是武汉——一个在国外鲜为人知、但已经开始培养自己不断壮大的消费群体的中国中部大城市之一。

  如果说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中国高层领导人与私人部门经济学家有一个最重要的共识的话,那就是:中国需要让经济恢复平衡,不再过度依赖于出口和投资,并采取更多措施来刺激国内消费者的需求。

  武汉是这一共识似乎正落实的地区之一。根据经济学家的判断,当年收入达到约3000美元(即2万元人民币)的水平时,消费者在大件商品上的支出就会开始大幅攀升。中国东南部很多地区在几年前就已经突破这一门槛,而在中国中部的武汉等大都市,这个支出的“甜蜜点”(sweetspot)正在快速靠近——武汉的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8385元人民币。

  中国中部有许多城市在争夺“中国芝加哥”的头衔——内陆的物流、服务和工业中心,武汉就是其中之一。其殖民建筑的遗迹,可追溯至英国海军19世纪中叶到达此地,将其开辟为“通商口岸”(treatyport)的时期。武汉拥有大约600万城市人口,是传统的钢铁工业基地,但如今,它拥有了汽车制造厂和生产惠普(Hewlett-Packard)电脑的工厂。距离上海约1000公里的武汉,也是东西河运与南北铁路运输的枢纽。事实上,新武广高铁已于三周前开始运营。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高速铁路列车,3小时即可行驶1100公里。

  十年前,武汉的主要零售区,是一片由靠近江边的街道和胡同组成的杂乱而拥挤的区域。如今,不仅仅是外滩的高端品牌服饰店提醒着我们新兴消费群体的兴起,武汉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WuhanDepartmentStoreGroup)最近也开始了“摩尔城(MallCity)”的大规模扩建。该公司表示,摩尔城将成为是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面积达40万平方米。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周三上午,摩尔城仍然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前来购物,但这里的品牌并不是我们熟知的外国名牌。女性服饰层比较受欢迎的是“雾道(CantoMotto)”、“欧时力(OChirly)”和“Masfor.SU”等品牌,由希望提升价值链的南方制造商加工完成。它们模仿Zara或Mango的款式,再添加一些在本土市场受欢迎的艳俗配饰,但价格要低很多。

  “或许有一天,我会买那些外国品牌——但我喜欢这里的衣服,”在一家物流公司发票部门工作的26岁的王丽(音译)说道,她手中抓着一件自己刚买的BRJ(全称为TheBestRaimentofJauntiness)棉质上衣。

  相比于中国沿海地区,武汉对出口的依赖要低得多,但它在金融危机期间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对包括铁路在内的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武汉大学(Wuhan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伍新木表示,2009年,武汉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了35%。“金融危机对武汉等内陆城市的影响比沿海城市小得多,”他说。

  武汉还受益于农村地区销售的强劲增长——去年中国经济复苏的另一特征。汽车销售去年增长逾50%,其中卖得最好的是五菱小货车,它们深受农民和小企业的喜爱。武汉一家五菱经销商的销售经理万志新(音译)表示:“这些货车的销售仍很强劲,我们估计今年的销售可能会再增长20%到25%。”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hinaInternationalCapitalCorporation)经济学家哈继铭表示:“中国的消费的确势头越来越强劲。”他估计,中国最近几年的消费增长比其它任何一个重要经济体都快得多。“这种急速增长不仅支持了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增长,也为全球再平衡做出了贡献。”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消费应该已经超越美国。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一美好图景。去年对中国消费的一些乐观情绪,源自零售数据的增长——增幅为16%,但这一数字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的争议,因为其中包括了一些批发和政府购买数据。

  零售支出还受到了一次性补贴的提振——武汉就是针对家电购买推出激励措施的几个城市之一。撤销这些补贴后,销售增长就可能逐渐停止。

  最关键的是,人们确实对中国是否正在实现再平衡存在怀疑。零售额急剧增长之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却在下降,这已成为近几年的未解谜题之一。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GlobalInstitute)估计,2008年,私人消费仅占中国GDP的37%,低于二十年前的50%,更低于美国的71%乃至印度的57%。而这还是去年大规模投资热潮之前的情形。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经济学家黄亚生表示:“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下降到世界其它地方未曾见过的水平。这是全球失衡的根源。经济刺激计划或许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黄亚生说,完善社会服务是鼓励中国人减少储蓄的一个解决办法,但他提出,只有收入得到大幅提高之后,消费才会开始在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展中经济体需要大量的新基础设施,但中国的投资已经上升到GDP的40%左右——即使对于亚洲的高储蓄率经济体而言,这一比率之高也是空前的。如果一个经济体过度依赖投资来实现短期的增长,那么它就有可能出现大规模产能过剩、不良贷款和低迷的经济增长。

  “一个经济体要想实现再平衡,(增加)消费还不够,重要的是(提高)消费占GDP的比重,”北京大学金融系教授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Pettis)表示。

  武汉的情况表明,中国消费者已经开始行动了——但或许还不够快。

相关文章

·戴德梁行:2009年全国住宅市场总结 10/01/24

·爱尔兰潜行大鳄 财富控股中国“掘金” 10/01/22

·南勇、杨一民是这样被警方抓捕的 10/01/21

·中原地产:2010年1月市场研究报告 10/01/21

·上海拟融资300亿打造外滩金融中心 10/01/2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