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外能说出一个国家的几座城市时,就算开始有丁点了解了。比如说到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再加上西安。说美国:纽约,洛杉矶,加上拉斯维加斯吧。说越南:河内,西贡。说尼泊尔:加德满都,博卡拉。虽然博卡拉很小,但是老外全知道啊。
现在说哥伦比亚:圣菲波哥大(简称波哥大),麦德林,卡利,卡塔赫纳。
关于这几座名城的气候有个简练的评语,我不知道为什么很接受,可能大海捞针查资料太烦人了,所以蹦出个提纲挈领、超概括的就特喜悦,评语用的都是一个鲜明的词:波哥大,chilly (阴凉);麦德林,spring-like(如春);卡利,tropic(热带);卡塔赫纳,hot(热)。多明白!
波哥大海拔2600米,在安第斯山上。这是拉美文化首都之一,有浓厚的知识分子气息,几座大学名声昭著,被有人说是阴冷的没人情味的地方。知识分子的人情味有时候是不如农民那么简单奔放,努力一奔放也笑料百出。我不由得想起爱尔兰人。曾到一对定居加拿大的夫妇那里作客,他们以前住在爱尔兰,行事方式冷静、礼貌,说是亲切吧却透着疏远,隔着薄雾似的隐含忧郁。波哥大人不至于这样,说他们阴冷,八成是跟近在咫尺的毒都麦德林、卡利的人太能闹腾相比而言的。今天下午我拿Google Earth把波哥大看了看,朝着安第斯山脉zoom进去,换着高度、方向和俯角看,沿着房屋街道树木,这就是二十年前大毒枭杀人放火、弹雨横飞之处,猛地想:人和蝼蚁,真没多少差别。
麦德林,二十年前的可卡因之都,都说现在已安全了,阴霾散去,晴明的与它的气候一样,不过也都说此地就旅游而言没啥魅力,满眼现代化,除了毒都名声,也就怡人气候是卖点了,此处海拔1500米。我看网上那些gringo(在拉美游逛或短期生活、工作的欧美白人)写的帖子,说麦德林比较沉闷。不过这不耽误毒品仍然流行。有个人写他去年底和今年春两次在麦德林看人吸毒的事,场面和气氛稀松平常,本地人毫不隐藏地在吸,真正的“吸”--用鼻子吸可卡因粉,就写作coke,第一次读到我以为说的是可乐呢,因为美国英文里可口可乐称coke。到麦德林要喝可乐的话,得小心。从这些帖子,分明读到一种熟悉的氛围,就是第三世界常见的有欧美白人游客聚集的旅游地的那种氛围,在老挝的万荣,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和那加阔以及博卡拉(这地方我没去过但读了很多),泰国北部的拜县,中国的大理、阳朔,那种洋人恣肆消费着你的“文化”背景,张扬着他自己的本性,本地人追捧呵护同时伺机占点小便宜,而洋人貌似客气实则对本地人鄙视至深的姿态,随着第三世界竞相大力发展旅游业,也都全球化了。
卡利,另一个毒都。在麦德林的毒匪崩溃后,卡利集团崛起,但时间不长就也崩溃了。现在卡利的治安仍然不很好,因为靠近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的活动地域。这里既有殖民时期老城风貌,也有较多印第安土著部落存留,在旅游业上吸引力大一些。除去上面人文历史方面的两点,此城最有名的是另外两个亮点:一,它是整形之都,想不到吧,中国人只知韩国整容业发达,而这里,哥伦比亚的卡利,是南美的整容圣地,满街美女,看到眼昏。二,卡利是萨尔萨舞之都,遍地萨尔萨培训班,夜夜狂舞,到卡利不学萨尔萨,被认为是亵渎,不是亵渎萨尔萨,是亵渎了您的钱包、您的假期。卡利濒临大河,海拔1000米,属于热带丛林气候,它位于大约北纬三度半。
卡塔赫纳,哥伦比亚北部的加勒比海港城市,在殖民时期繁荣鼎盛,运货物也运奴隶,留下的殖民建筑(城堡、港口)已入册世界遗产。不用多说了,这是白人文化的天下,沙滩、比基尼、鸡尾酒,奢华,治安良好,想来就如一切发达地区的海滨胜地。这里自驾租车费竟然是其他一些中南美地方(比如危地马拉城、利马)的四倍之多!从卡塔赫纳往东走,还有海滨城市巴兰基亚、圣玛尔塔。圣玛尔塔旁边耸立起高达5800米的哥伦布峰,山体就如同跨出一步跌落大海,据说这是美洲(或全世界?)最高的滨海山峰。在哥伦布峰的西侧,距离圣玛尔塔只有一小时车程,是《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的家乡,安静小镇阿拉卡塔卡(Aracataca)在他多部作品里都出现过影子。当局正试图把这小镇纳入本地域旅游圈内。从圣玛尔塔结团徒步进山,走三天,可抵达一个“失去之城”(Lost City),是1975年才发现的,据考证已一千年没人居住。有的资料说这个遗址比马丘比丘还壮观,但去过的人似有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遗址本身不如这条路上的雨林更值得体验,加分的或许还有神出鬼没的各方武装力量。
·中国要求与美就轮胎特保案展开谈判 09/09/16
·莫让城市历史文化见证断了层 09/09/14
·宝龙“骑牛上市” 200亿商业地产“小道” 09/09/14
·十月金秋西安行:城市观点论坛解读地产未来 09/09/14
·贝隆红牌或是福 阿根廷演16年前奇迹需等一人 0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