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_复苏与改变中的房地产新未来
李开复的“梦工厂”

  李开复卸下谷歌光环后,究竟还有多大能力来吸引年轻人才、激发他们的潜力?

  谷歌前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期望下一个中国的科技巨人可能会从他的“创新工厂”流水线上诞生。他相信通过把最聪明的创业者、最精明的商人凑在一起,再给他们最有前途的创意,他每年都能创造出五家可以卖掉或者上市的公司。听上去这个模式非常完美,但这个计划现实吗?

  李开复的计划是在他今年夏天住院时形成的,之前中国互联网监管层突然对谷歌搜索中的色情网站链接进行审查,被外界称作谷歌在中国遭遇黄色门。

  他的想法受到了投资者的大力支持。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李开复就筹集到1.15亿美元的资金,这些钱背後强人云集,包括YouTube的联合创始人陈士骏,富士康科技集郭台铭、联想集团的柳传志、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余敏洪和美国中经合集团(WI Harper Group)的刘宇环。

  他们认为,在中国逐渐接受创业文化的背景下,李开复这个混合了风险资本和创业辅导的点子有很大机会可以获得成功。李开复计划聘请100-150个青年工程师,帮助他们完善自己的点子,然後由公司的风险资本出资,每年支持50-75名工程师成立子公司,在他们离开後再招聘新人来补上。

  如此类似“孵化器”的公司早在互联网泡沫时期就已风靡欧美国家,但大多数都在烧完大把钞票後关门大吉。但李开复和他的支持者们相信中国市场会不同,因为“ 云计算”和其他移动技术已经蓄势勃发,中国的新企业在起步发展阶段也有极强的资金需求。这家起名为“创新工厂”的公司正在积极招兵买马。李开复已经盘算着将来要从北京拓展到其他地方,比如他的故乡台湾。

  李开复在中国年轻人中有极强的号召力,这是投资者们所看中的。在美国上学的李开复在国内出版过很多励志书籍,加上各种公开演讲和个人博客,他在中国大学生中拥有大量忠实拥趸。不过有评论人士称,他在推广个人品牌方面花费了太多时间,在运营谷歌中国方面反而没有那麽出色。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中75.7%的份额被百度占据,使谷歌19.8%的占比相形见绌。当然,换个其它人未必就能做得更好,因为李开复在谷歌工作时面临着多重压力:中国政府要求外国网络公司必须审查互联网内容;美国立法者们认为谷歌在中国为了做生意而不惜牺牲信息自由;而公司总部又对他在中国这个重要市场飞快提升提高市场占有率有很大的期许。

  李开复本是语音识别技术专家,曾于上世纪90年代末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当他转投谷歌时,微软将他告上法庭,指其违反了不加盟行业对手的承诺。

  虽然李开复早就有了脱离企业自行创业的想法,但经过20年高级经理人生涯後,他似乎已经定型在跨国大公司的思维。在互联网这个由市场决定适者生存的行业中,李开复正在尝试采用近乎计划经济的方式的做法。他甚至允诺,如果有外国公司想要买什麽中国企业,他可以定做一个。

  工厂模式使投资者的控制力得以加强,从而减小了投资风险,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创业者的动力及权益都会打折,因为他们被降格为雇员了。有想法的年轻人凭什麽要把点子交给李开复,而不自己创业作主呢?

  当然,中国欠缺创业环境,使得他们可能有动力投奔李开复。与美国矽谷不同,中国的创业者们很难找到天使基金来提供风险投资。虽说中国是风投热点,投资于中晚期项目的资金规模高达500亿美元,但初期项目吸引到的资金不足10亿美元。

  李开复对自己招贤纳才的执着引以为豪。还在谷歌工作时,有一年他看中的毕业生中99%同意去那里工作,除了一位。李开复打电话给这个学生,得知他女朋友不同意,于是便要了他女朋友的号码,然後成功地把她说服了。那一年,谷歌的招聘成功率达到了100%。

  虽然有辉煌的过去,李开复卸下谷歌光环後,究竟还有多大能力来吸引年轻人才、激发他们的潜力,还有待观察。而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要想实现他的梦想,他需要很多这样像他一样,为了理想而愿意每天工作20小时以上的人才。

相关文章

·谷歌未来无坦途 09/09/08

·李开复走出Google幕后 09/09/06

·谷歌“消毒”记 09/07/22

·“暴动”:谷歌瞄准微软地盘 09/07/09

·越来越敬佩李开复君了 09/06/2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