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形看,世博以色列国家馆像极了一只来自以色列的巨大贝壳。以色列国家馆由两座互相环抱的流线型建筑体组成,像一幅太极阴阳图。设计师哈伊姆·多顿告诉《外滩画报》记者:“由原石建造的部分代表了历史,代表着犹太人的根和我们的过去。而由玻璃构成的建筑部分,则象征着今天崭新的以色列,一个在多个领域享有盛誉、清澈而有朝气的国度。”
记住世博以色列国家馆是件很容易的事情,那是一只来自以色列的巨大贝壳。
与世博法国馆和德国馆的设计理念——打破人们对于法兰西和日耳曼的刻板印象不同,在以色列国家馆的设计师哈伊姆·多顿(Aaim Dotan)眼中,以色列馆将是一座蕴含东方哲学的桥梁,以老子的阴阳之念融会贯通种族、地域、时空、虚实的差异。
在众多国际知名的世博馆设计者中,很少有像哈伊姆这样对中国有着深刻认识的外国设计师。按照他的话,“我和上海的缘分在100年前就开始了,我的外祖父曾在中国生活,我的母亲1910年生于上海。”父辈关于中国的记忆,以及他自己对中国古典哲学的领悟、在中国名山大川的游历,让哈伊姆的设计充满了古老的东方智慧。
在接受记者的专访时,哈伊姆说以色列馆的“海贝壳”造型既来源于他在中东和中国的游历,也受教于老子的道家阴阳学说和犹太文化的精髓。
原石和玻璃构造的建筑
对于习惯了现代钢筋混凝土丛林的都市人来说,在上海世博园区那块占地1200平方米的以色列国家馆,人们将领略到完全不一样的风情。那里的建筑物不再是由笔直的线条和大块混凝土霸道地堆砌而成。
以色列国家馆由两座流线型建筑体组成,好像环抱在一起的双手,又好似一只海中的贝壳;你还可以把它看作一幅具象化的太极阴阳图,或是安息日期间犹太人吃的那种麻花式样的手工面包哈拉(Challah)。在向中国和以色列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致敬的同时,两座紧密相依的建筑体还暗喻了人与人、人与地球、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这也是哈伊姆要表达的主题:人和自然,过去和未来,此时和永恒,大地与蓝天,虚无和实体间的和谐对话。
整个以色列世博展区面积达2000平方米,分为三个部分:低语花园、光之厅、创新殿三个体验区。
在展馆的主体建筑前,迎接四方游客的是一座优雅的庭院,名曰低语花园。在这座由以色列特产植物和引以为傲的灌溉设施装点的迎宾花园内,设计者为大家提供了一抹舒适的清新绿色,即使有300名游客同时走入,也不会让人觉得拥挤烦闷。在绿树成荫的花园长椅上,特制的顶棚让人们丝毫不用担心灼热的阳光抑或是突然而至的大雨。在这里,人们将被赋予与自然直接对话的权利,那些来自以色列的树木将成为游客最好的伙伴,让游客在自然中忘记因为排队等候带来的焦躁。
展馆的主体建筑高24米,分成两个独立而又互相连接的空间:光之厅与创新殿。一边是用原石砌造,即直接从采石场上挖来,不经任何加工的石料垒砌的创新殿;而另外一边则用透明的玻璃覆盖的光之厅。“石头是内敛的、包容的、厚重的,而玻璃则是透明的、开放的、轻巧的,这两种截然不同并且相互冲突的材质纠结在一起,又是一种对话和融合。”
走进展馆的光之厅,游客在上升的通透空间中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奇妙关系。而在落地玻璃窗的环绕中,人们面向自然和光明,面向那片象征未来、乐观和新发现的天空。沿着弧状的墙壁,通过多媒体展示,游客们将领略犹太民族拥有无穷魅力的发展历史,从圣经时期的故事一直到爱因斯坦的现代物理传奇。在那面15米高的玻璃墙上,展馆每天都将投射多媒体视频片断,介绍以色列的故事。
最后,参观者会来到名为创新殿的主展厅,这里也是整个以色列展馆的高潮所在。主展厅是一个内高20米、可以容纳300人的空间。首先每一个参观者将来到众多光球面前,而每一个光球中都会出现一个以色列人物形象,从儿童、医生、科学家到工程师。他们有的来自以色列本土,有的则来自中国。他们会用汉语和希伯来语与参观者交谈,这种交谈从自我介绍开始,然后他们会问你叫什么,你是做什么的等等。尔后,更多的光球会从天而降,进行一场耗时约10分钟的360度多媒体展示,每一个光球都代表着以色列在科学、音乐、文学等各个领域内的创新和技术突破。在这里,设计者将通过一种全新的高科技媒介——球状三维播放器,展示被誉为“世界研发中心”的现代以色列。
·中海70亿“劫杀”绿城 力夺中国新地王 09/09/10
·施佩尔:南北中轴是北京历史的一部分 09/09/08
·高力国际:2009年8月上海住宅市场报告 09/09/02
·地产商掀起上市掘金热 09/09/02
·芬兰:在地球上创造一个天堂 09/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