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记得大学时学建筑的最初设计作业就是茶室,想想当初我不太喜欢饮茶,我所在的城市里到处是茶馆,但我好像当初并没有真正的去过茶馆。
关于对茶室的设计理念的理解,一般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比较简易普通的设计,班上的同学设计大多和西湖边上的现有茶室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外表基本上是一个简化了的中式屋顶,开敞的立面,一个很通透的空间可以看到远处的风景。
和大部分的同学的作业不同,我的作业是一个封闭的外立面,立面的空间也是很小尺度的,向一条幽静的江南小巷通向一个密室。
那时我刚去附近的江南小镇游玩过一次,对那里小尺度的空间给人以幽静的感觉十分迷恋,所以我想象的茶室应该是幽静的和能够令人安静养心静谧的一个空间。
但这样的茶室在杭州几乎没人看到,这怎么能叫茶室呢?
之二
我的那次设计作业得一个很低的分数。工作以后也再没有机会设计茶室这类小的建筑,面对着都是比较大商业建筑机会,建筑师也很难有机会去体会建筑上的空间的意境了。但那次作业在我的心中还是有很大影响,想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茶室的感觉还是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茶禅一味,在很多人眼里看来是华夏美学的最高的境界,“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凡是最高的美学都要简朴而不繁琐,至美而不靡靡。
茶和禅正是这样的一种自然美学,古代里有一个茶禅的故事,就是说,在秋天里,喝茶前把院子打扫干净并不是把地上的所有落叶都要扫走,而要保留一些来体现落叶的美的自然形态,这样才能够喝茶。
这种美的境界,想想我们现代人在一些假树下喝茶,怎能体会到这种至美的境界呢?
之三
现在我们大部分时间看到的建筑,大部分要么是文化上的象征意义,要么是商业权势的炫耀,或者是感官上给人以猛烈的冲击。
而茶禅的美学是淡淡的,幽幽的,静静的,在今天这种浮躁的社会似乎被人们淡忘了。
古代茶禅著名的禅宗观景美学讲述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僧人,隐居在高山之巅的一间小屋里。从山顶上可以远眺美丽的大海。但从僧人的石屋里和通往石屋的路上都无法看到大海。不过,在石屋前有一个庭院,院子四周是一道厚实的墙,在墙上有一道裂缝,它很窄小。
当人从庭院进入石屋时,走到和院墙上的裂缝相对的地方,刹那间看到了大海。但此景稍纵即逝。远处的大海的风光如昙花一现,却长久的在人的脑中萦回,目睹这一景色的人,谁能忘怀,它的魅力永远不会消失。
再好的景色,越是没有遮拦,越是一览无遗,越是引人入胜,却越是容易凋零。
茶禅的美学就是在最普通的事物中发现生命中永恒的乐趣。就象一杯清茶,再普通不过了,却是许多人的最爱,是生活中最高的美学乐趣。
之四
第一次体会茶(禅)的建筑的意境是在北京的长城脚下公社,那个酒店是由许多亚洲的建筑师来共同设计和完成的。其中最有名的建筑就是隈研悟设计的竹屋。
我去长城脚下公社之前就在很多的电视和杂志看到了关于竹屋的照片。那种用朴素的自然的材料来表达现代建筑的概念的手法令人耳目一新。建筑并不是从主要的入口进入,而是从背后的小径进入。
建筑的立面的竹子主要起到一种装饰功能,并没有太多的形式主义,在今天现代的人们被自己所创造的事物弄得焦头烂额时,竹屋给人一种最平静的接近自然的形式,令现代人那颗膨胀的心安静下来。
竹屋建筑的主体结构依旧还是钢结构。给人的感觉依旧是工业制造的产物。
对于竹子的这种材料的运用我更喜欢南昆山十字水酒店。在这个哥伦比亚建筑师设计的酒店里,建筑师对竹子的运用给与是结构上的作用,令习惯了钢筋水泥的建筑师们大吃一惊。整个建筑近乎是一个完美的手工艺术品。
之五
那次参观了了竹屋以后,我开始思索在一些商业建筑中尝试注入自然禅意的元素。以下是几个案例
长沙联想会所这是我喜欢的设计之一,虽然没有实现,甲方选择了一个形式上给人以刺激的方案,对这种无法给人猛烈冲击的形式不屑。。。。
整个建筑的构思以禅诗“坐看云起时,行到水穷处。”为立意,在很小的建筑体量里营造出步移景移的禅宗观景的效果。建筑的形式受到竹屋的启发和影响。
成都溪美会所,建筑的用地也很狭小,运有玻璃的材料和消失的尺度,令人建筑和水产生一种微妙的关系。
大亚湾会所,会所的门厅实际上就是一个封闭的茶室的空间功能,让人在这里体会自然中的树和水……
·瑞房20亿投资武汉天地购物中心 09/07/09
·潘石屹的前门教训 09/07/09
·打造厨房好风水应首选白色 09/07/09
·福州东南快报:2009博鳌地产论坛 邀您共襄楼市盛举 09/07/09
·福州东南快报:于迷惘中思辨未来——写在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前 0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