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瓶、老式台灯、棉手套、瓶装胶水、旧藤椅、斑驳的红砖和生产任务书……时间仿佛是凝固的。
2009年3月13日,重庆建设集团老厂镀锌车间看上去有些昏暗而油腻,检验员的工作室贴了一张1998年颁发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先进班组》奖状,满是灰尘。
暖瓶、老式台灯、棉手套、瓶装胶水、旧藤椅、斑驳的红砖和生产任务书……时间仿佛是凝固的。这一天,敞开了70年的谢家湾正街47号建设集团一号大门宣布关闭,部分厂房开始拆除,建设集团搬迁到九龙园区、花溪园区后,建成现代化的厂房和先进的生产线。而谢家湾原址将建成高档商品房——华润二十四城。
这是重庆版本的《二十四城》,但建设厂的历史更为遥远,它几乎记录了中国120年兵工史乃工业历史。
“因商而兴,因内迁而盛”。经过了1938年国民政府西迁和1960年代两次内迁,重庆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兵工乃至工业基地之一。嘉陵江、扬子江沿岸排列的这些兵工厂成为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期间中国最为重要的武器生产地……
然而,时至今日,历史已经慢慢地将记忆剥离,两江沿岸的老工厂逐渐的迁离……
一
1935年3月2日,蒋介石第一次飞抵重庆。时值日军肆虐华北,中日难免一战,他似乎意识到重庆作为长期抗战的大后方是最好的选择。
同年5月29日,“华北事变”爆发,日本胁迫何应钦签订《何梅协定》,蒋在川致电兵工署署长俞大维,电文中言道:“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改运川黔两地,并不露形迹。”
1938年,“七七事变”爆发,随后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开始。国民党政府内迁正式展开。其中大多兵工厂均迁往重庆。
“九一八事变”前,国民政府掌控的兵工厂主要有汉阳、巩县、金陵和济南等6家。事变后,加快了兵工厂建设和对地方军阀兵工厂的统筹控制,到“七七事变”前,全国兵工厂近30家。而内迁之后,在重庆狭窄地域内,曾先后进驻了17家兵工厂、聚集了9万余员工。其实,全国5000人以上的大型兵工厂全部集中在重庆,占当时全国兵工总人数的77%。
·巴黎当选欧洲性价比最差城市 09/05/04
·银汇华庭五一开盘 均价15000 09/05/04
·老美眼中的山寨 09/05/04
·合生天价诉讼案调查 09/05/04
·方圆集团7项目五一黄金假期揽金5亿 09/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