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北京故宫高层将回访台北故宫,故宫文物的交流与聚首依然是个政治问题,但“礼尚往来”取代了以前的“隔岸指责”。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左)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三希堂参观时露出微笑。
雍正西服像和朝服像。如果不出意外,8个月后,它将跨越浅浅的海峡,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
雍正朝服像。
两岸的国宝文物,倏忽分隔已过60年。在台北故宫收藏的唐代怀素《自叙帖》,其原包装盒则尚在北京故宫;而乾隆皇帝“三希堂”内的所谓“三希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作为中国古代书法最精美的篇章,原本同处一室,现在却成了伤别离的见证。
瓜子脸,八字胡。东方面孔,但却穿着西式服装,头上还戴了长长卷起的假发套。这是雍正,爱新觉罗·胤禛,清朝第5位皇帝。他扮成西洋人物的这幅画像,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如果不出意外,8个月后,它将和其他28件雍正时期的艺术品(以雍正及其后妃的图像为主)一道,跨越浅浅的海峡,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
2月14日,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率团来到北京,向大陆“借宝”,充实秋季在台北揭幕的清“雍正大展”。受制于政治因素而长期分割的雍正时期国宝,终将在台北外双溪的展厅内短暂重逢,联袂完成这一中华文化交流的盛宴。3月1日,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也将率团访台。这是两岸故宫高层首次正式互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