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88天、47城——我的亚欧穿越
喜欢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行走。2008年,从澳门起步,独自背包一路向西,火车、汽车、轮船、“黄包车”、牛车、徒步……80多天之后抵达伦敦回头一数,竟有47座城市在我脚下。
当然,不是每座城市都仔细看过,有的甚至来不及住上一夜。因为时间有限,如果什么都想看、信马由缰的话,一年都不够;更因为对“城市”这个话题一直感兴趣,虽然不是建筑或者城规专业出身,但门外乱弹自有乱弹的自由,所以,这次的亚欧穿越,我给自己定了个主题,这就是“记录活着的古城”。这一主题下,有些大城并非理想样本,但错过可惜,于是,走马观花努力记下几个片段,如德黑兰、如安卡拉……有些小城,又是绕不开的咽喉要道,于是,迅速通过之后安慰自己,地球上的这个角落,我曾来过,如巴基斯坦的奎达、土耳其的都固巴亚兹特……
1、为什么要看古城?
我们生在一个变化太快的时代。
城市间在竞赛,比楼高、比路宽。宽阔的马路对面那座耀眼的玻璃大厦,总是看起来近、走起来远。要命的是,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往这个方向努力整容。这是汽车的城市。人们走在这样的城市街道上,只是路过,心中所想,只是快点钻进一个个MALL以及像MALL一样的庞然大物。正如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说,“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我们这一座座“千城一面”的光鲜城市让我们失去了行走的乐趣,这不是一种适宜生活的城市。
我的理解,适宜生活的城市,应该是一座优先考虑步行者的城市。城中的街道不能太宽,且有完善的人行道,快速路可以有一两条,但不要穿过市中心;广场、公园、以及介于广场和公园两种形态之间的街心花园应该足够,给人以充分的交往与休憩空间、创造更多邂逅的可能;有历史或者艺术价值的建筑可以进行内部改造,但外立面应该保留原样。这样的城市,并非只存在于古城;但一座古城,必然是一座已经优先考虑步行者的城市。面对这样的一份珍贵遗产,我们当小心改造。因为除此之外,这份遗产还涉及一个人群的共同记忆。
所以,这次西行,我将其定名为《西游城记:从澳门到伦敦横穿亚欧看古城》。
2、为何选“活着的古城”?
至于古城的选择,我也有一个标准。有些古城,因为不能适应新生活方式的变化,已经成为遗迹。这一路寻访的,不是这些遗迹,而是“活着的古城”。“活着”的标准是“至今仍有人居住”。“古城”的标准是,登录http://whc。unesco。org/en/list,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选择带有以下字样的地点:historic areas of,historic center of,ancient city of,old town of,city of,等等。
作为遗迹的古城,只对考古学家和旅游者有意义,比如楼兰,比如特洛伊;仍然有人居住的古城,对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一个“城里人”都有意义,它提供一种仍然“活着”的人居经验,这种人居经验在适应现代文明的同时,又能成功保存共同的历史记忆,是一座城市在其合理性与文化之间达到平衡的典范。丽江就是这样一座活着的古城,还有平遥和澳门。但是,中国入选“世遗”的古城只有这三座,却都并非中国古代城市文明的典范。北京、长安、苏州……作为古城,它们本应更能代表中国,但这些古城基本格局已被破坏,城内的多处“世遗”,都只是孤立的古迹。
即便是丽江(城市魅力远在平遥之上),也正面临危机。这座古城,已经成为旅游者的城市,城中繁华,多来自游客的喧哗。饭店、咖啡馆这类城市多样性的典型生发地,在丽江倒是比比皆是,但店铺里充斥的则是大同小异的旅游纪念品,柴米油盐这样的生活必需品到何处寻觅?电影院书店这样的文化场所又在哪里?没了这些,没了世俗的生活,也就没了丽江人自己的古城。丽江,只剩下一个美丽的躯壳,成了一个“主题公园”。“房屋只构成镇,市民才构成城(Houses make a town,but citizens make a city)”,卢梭老头的这句话送给丽江、送给各地负责城建的市长大人,正合适。
欧洲的城市基本没有摩天大楼,但没人否认欧洲人拥有现代化的生活。中国近三十年的现代化道路,让大部分人以为只有摩天大楼密布的城市,才是现代化的城市。这是误读。
我要去看看,真实的世界。
3、西游城记路线图
2008年3月30日,期待已久的行程终于开始。第1-13天,中国澳门、广州、北京、拉萨、日喀则、樟木;第13-22天,尼泊尔加德满都、帕坦、巴克塔普尔、蓝毗尼(村);第22-30天,印度瓦拉纳西、阿格拉、(新)德里、阿姆利则;第30-37天,巴基斯坦拉合尔、拉瓦尔品第、伊斯兰堡、塔可西拉、奎达;第37-48天,伊朗巴姆、亚兹德、波斯波利斯、伊斯法罕、德黑兰、大布里士;第48-56天,土耳其安卡拉、萨夫兰博卢、伊斯坦布尔;第56-63天,希腊罗德、圣托里尼、米克诺斯、雅典;第64-73天,意大利巴里、罗马(梵蒂冈)、那不勒斯、庞贝、威尼斯、佛罗伦萨、锡耶纳、维罗纳;第73-80天,法国尼斯、巴黎;第80-87天,英国爱丁堡、伦敦;第88天2008年6月25日,乘飞机回到北京。
觉得自己很伟大,但也不乏遗憾。因为赶时间,走到最后,法国英国的行程就好似“一路小跑”,几个计划中的城市也只好舍弃。同样因为时间太赶,在每个城市只能作短暂停留,与当地人的接触也就不够深入,这也影响了我对城市生活的品味。如果时间允许,这段行程,用一年的时间来走都不为过。
伊朗城记
这部分会涉及巴姆、亚兹德、波斯波利斯、伊斯法罕、德黑兰、大布里士等几座城市(波斯波利斯是城市遗址)。伊朗的确是个与众不同的国家,即使是亚欧大陆横穿一次、经历这么多国家之后,感觉依然如此。
我是从巴基斯坦经陆路口岸过境走进伊朗的(这一路都是如此)。从入关那一刻起,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就享受了军警接力全程护送的“礼遇”直至300多公里以外的克尔曼,甚至外出吃饭都有荷枪实弹的警察驾车尾随并在饭店门口守候。这里距离巴伊阿三国交界处仅百公里之遥。
伊朗人热情、爱笑,至今还很怀念那一排排洁白的牙齿。在亚兹德清真寺的光塔平台上、在波斯波利斯遗址附近、在大布里士的街头,都曾突然被几个伊朗人包围,他们问这问那,跟你合影,带着好看的笑。这其中也有女孩子。黑色的袍子下,伊朗女孩其实很开朗与外向,她们会主动过来跟你聊天,带着灿烂的笑容。但这笑容基本是以已婚未婚为界,一定年纪以上的女性,脸上的笑容是难得一见的。其实伊朗有些像是1980年代的中国,对远道而来的老外,他们充满了好奇。
我还收藏着一张特殊的卡片,明信片大小,一幅盛开的鲜花背后,一个伊朗女孩子写满了我看不懂的波斯语。在长途汽车上,坐在我前排的她转身将卡片交给我。她只会非常简单的几句英文。我只知道她是个教师,可能是向我表达祝福之类的话语。或许还有什么秘密?呵呵,我还没找到会波斯语的朋友帮我瞧瞧。
亚兹德、伊斯法罕、波斯波利斯……走在伊朗街头,像是穿越一条条时光隧道,特别是亚兹德,风塔、穹窿、土坯房,让你忘记时间的存在。
亚兹德,今夕何年?
亚兹德Yazd老城的街道,是一条条时光隧道,让人恍惚来到另一个时代。城市的基调是黄色的,经过太阳暴晒过的土坯砖被一层厚厚的黄土包裹,亚兹德老城就是由这些土坯房构成,无论是结构,还是装饰,都离不开土。老城的天际线,黄色的风塔(伊朗沙漠地区一种古老的“空调”)和穹窿屋顶一眼望不到边,一片土黄中,只有高大的清真寺是彩色的。老城的街道经常从一串穹窿或券拱下穿过,转个弯儿,会突然发现前面的土墙如雕塑一般。可惜,这片老城并未能跟上现代生活的步伐,走进老城的普通人家,会发现他们的家很简陋,和整修过的供人参观的民居大屋有天壤之别,这和中国又是何其相似。
1.亚兹德多大岁数?
亚兹德位于伊朗国土正中央,号称具有3000年历史,但对于城市的初建,本地出版的几本英文资料,都未能提供可信的历史记载。
它们一般提供两种说法。
一说是亚兹德建城始于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这老兄从希腊挥师东进,曾经一直打到印度河流域。好莱坞前些年还曾邀请大名鼎鼎的布拉德皮特重拍过这段传奇。据说亚历山大当年经过这里的时候建了一座监狱,亚兹德由此一点点发展起来。亚兹德老城至今还保有一座名为“亚历山大监狱”的建筑,也许亚兹德的初建确实源于亚历山大,但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显然并非亚历山大大帝时期所建。因为其旁边的另一座建筑Bogheh-e-Davazdah Emam门前的标牌显示,建于公元11世纪的Bogheh-e-Davazdah Emam是亚兹德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亚历山大的征战则是公元前的事情了。
另一种说法说是,亚兹德为古代波斯Sassanid时代YazdegerdⅠ(公元339-421)下令所建,YAZD城市的名字,就来源于此。
也许这片地方确曾有更古老的城市存在,但现在看到的这座老城,其历史不会超过一千年。
网上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估,亚兹德是现在世界上仍有人类居住的最古老的城市。此说有误。在已有的城址上,建筑与城市格局基本未变,这是真正的古老城市;在已有的城址上不断建设新城,而建筑与城市格局已非当初模样,这样的城市或许可以传承文脉,但并未保有城市本身。和中国众多古城一样,亚兹德属于后一种城市。
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估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官方网站显示,伊朗于2007年曾就亚兹德“申遗”提交过申请,但到目前为止,在正式的遗产列表中,并没有亚兹德的名字。
不过,一千年的建筑与街道已经很古老。而且,亚兹德即使未能列入“世遗”,这座城市仍有其独特的景观。这里有着伊朗分布最为集中的传统土砖房(特别是巴姆Bam古城被地震摧毁之后),漫步其中,容易忘记今夕是何年。
2.亚兹德城市格局
读过张钦楠先生的书,他每到一座感兴趣的城市,都会以“城市认知图”的形式留下自己对这座城市的认识。“城市认知图”,只记录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点。
这张,就是我对亚兹德的城市认知图。
图中,Beheshti广场连接新城老城,是整个亚兹德的中心。亚兹德老城最有价值的部分,集中于Jame清真寺和亚历山大监狱周围,以及Amir Chakhmagh广场。前者周围街道曲折房子最有特色,后者则有一座高大的清真寺,登上两座光塔之间的平台,可以眺望全城。
从上图可以看到,整个亚兹德老城被一纵一横两条大路分开,这或许是亚兹德老城作为一座古城“申遗”困难的主要原因?
苏州自从建城始,整个城址就没动过。在沧浪亭内,还有一座石碑,碑上刻有“平江图”,没记错的话,应是宋代遗存。平江图上,城墙、水系、街道和现在比起来,基本格局依旧,除了干将路。苏州未能为整座老城申遗,只能用拙政园等几座园林组合申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据说是因为干将路。干将路是一条横贯苏州老城东西的大路,连接西面的苏州新区和东面的苏州工业园。干将路割裂了整个苏州老城。亚兹德也一样,未能幸免。
3.建筑与城市空间
3.1建筑
亚兹德老城的建筑,用料多为土坯砖,再包一层厚厚的黄土。和中国砖窑里出来的红砖不同,这里的土砖是经阳光暴晒过的。伊朗大部分城市建在沙漠中的绿洲上,土砖保温性能好,冬暖夏凉。而且这里基本不会下雨,不用担心黄土被水冲垮。伊朗传统建筑多为这种土坯砖砌成,亚兹德的传统土坯房分布最为集中。
建筑结构上,老城的房子多会用穹窿式的屋顶,穹窿中央开一小孔,通风、采光(不用担心下雨)。穹窿内部,从中央的孔往周围延伸,会有漂亮的几何图案作雕饰。四墙则多做成拱门的形状,或凹进去,或者仅作勾勒。
亚兹德老城的房子,还有一种宝贝——风塔。它从房顶伸向空中,能抓住最微弱的风,然后把风送到室内,经过水冷变成凉风。在电气化之前的沙漠地区,风塔是一种古老的不用电的“空调”。不过,风塔现在只是摆设了,很好看,但很少有人使用。伊朗有用不完的石油,因为能源廉价,他们很小的杂货店都会使用大功率的玻璃冰柜做货架,巨大的空调更是随处可见,而且空调开起来的时候一般都不关门。
城市空间
亚兹德老城的城市空间,多为土坯房围成的迷宫一般的狭窄街道。不似欧洲的城市或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这里没有众多的广场。亚历山大监狱前后,各有一片花园空地,似近年所建。此外,古城一纵一横两条大路的交叉口,有一座壮观的Amir Chakhmagh广场,高大的清真寺前,是一片喷水池,从这里登上Amir Chakhmagh清真寺光塔之间的平台,可以眺望全城。
4.老城居民的生活
亚兹德的传统民居内部一般成矩形围合状,四周的房子围着一个内庭。内庭中会建有两种东西,位于内庭中央的矩形水池,以及内庭窄边一侧、像舞台一样的客厅。当然,穹窿和风塔是在民居中肯定是有的。内庭的另三边,主卧、客房等如何布置,就不得而知了。
记得中国南方民居(比如广东和皖南?)有一种类似的结构,入门,照壁后会是一个天井,天井引入光或雨水,天井下是一个水池,紧连堂屋。堂屋是整个大家庭的活动中心,会客、吃饭都在这里。闲来无事,下雨的时候,坐在堂屋内品茶听雨,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亚兹德的传统民居在这一点上很相似。但他们的矩形水池要大得多,且多用蓝色马赛克砌成,色彩明亮。并且这水池从来不会用来听雨,这里没有雨水,但蓄着这么一方清水,院内会很凉爽。舞台一样的客厅,也是整个大家庭生活的中心。这个客厅一般高出内庭地面半人高,“舞台台口”的下方是地下室的透气窗,在这沙漠地区,几乎每座房子的下面都有地下室。“舞台台口”的顶部一般做成券拱。“舞台”上,会摆放几张像床一样的坐榻,用木栏杆围三边,铺上波斯地毯。可以在上面喝茶,很舒服。此外,这里的大户人家,一入门会首先看到一面墙,这里是一个小小的门厅,一样起着照壁的作用,经过左侧(或者右侧,总之不会像是大部分中国照壁一样两侧都可以走)的通道转一圈之后,才会看到上面说的内庭。伊斯兰地区“男女授受不亲”比起古代中国有过之无不及,连公车都分前后两半部分(在伊朗乘公车要遵循“男士坐前面女士坐后边”的规矩)。那在家里如果听到有客人敲门,该由男人还是女人去开门迎客呢?这里的人们自有一套,答案就在下文的一张图片上……
可惜,像中国众多城市老街区的传统民居一样,这里所描述的,只是保存完好的“大屋”的情况。随意走进两户普通人家,发现,他们的家很是简陋,如有机会,感觉他们是不会选择继续蜗居在这老城的。据设在亚历山大监狱对面的Tourist Information Office的值班女士介绍,亚兹德老城的房子,大部分是被政府买下的,这里的居民大部分只是租住于此。因为,以往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发生:有能力的自有产权居民会拆掉现有的土坯房,建一座现代化的新房,破坏了老城统一的建筑风格。走在老城的街道上,确会不时看到这样的“豪宅”。
只有能够适应现代生活的古城,才是活着的古城。老城如何真正地活着?这不止是中国正在面对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