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府,潜龙游走“重檐”下

  当年玉玺藏王府

  出了地铁天安门东站A口,就是南池子大街南口,沿路东侧北行不远,“普渡寺前巷”的路牌便映入眼帘,同时入眼的还有不远处一座貌似故宫但又稍有不同的宏伟大殿。没错,一直向前再走几十步,就可以身处清初实际最高权力中心——被数部“秘史”描述得神乎其神的摄政王多尔衮的府邸。

  算起来,京城王府有100多个,但哪个也没有这位摄政王的府邸大气。围绕着多尔衮的府邸,形成了“回”字形街巷格局——南池子等大街是外围第一圈,普渡寺前巷、后巷、西巷、东巷又严丝合缝地组成了里圈那个“口”,最里面的核心便是高高在上的王府,颇有几分潜龙在渊的意味。

  这里明代时叫南宫,曾是明朝皇帝击球射柳的地方。多尔衮率兵入关后,一眼就看上了这块和紫禁城近在咫尺的风水宝地,随后便在这里建起了王府。当年王府的主体建筑银安殿如今依然栉风沐雨、岿然不动。这座多尔衮当年办公的大殿,坐落在10000多平米的青砖平台之上。据称建成时平台高出地面3米有余,不逊于故宫三大殿。而经历了近400年的沧桑变化,现在仍高出地面1米多,处处彰显着它的不凡与王者气概。

  除了高高的平台,整整36根抱厦大红朱漆挑檐柱,以及龙头、吻兽、琉璃瓦等也显示出多尔衮的逾制之举。不过,最能体现他比皇上派头还大的,就是银安殿那三层交织的檐椽了。要知道,就算是皇帝每天接受百官朝觐的金銮殿才两层檐。据说当年修筑银安殿那会儿,工匠们起初设计的殿宇并无特别之处。多尔衮一看:这哪成啊,当今皇上见了我都恭恭敬敬叫声“皇父摄政王”,这怎么能体现我身份呢?不行,重新设计!

  这可急坏了工头:打祖师鲁班爷传下来的手艺就是这样啊,您这是要我们脑袋搬家啊。可巧正赶上这天是夏至,按老北京习俗要吃炸酱捞面。工匠们正在犯愁,忽听有人冲着厨房喊了一声:“炸酱,加重盐啊”。领工的一听,茅塞顿开,喜上眉梢:“对!加重檐,加重檐!”而这三重檐,既增添了建筑等级又不落俗套,多尔衮一见大喜,还给了重赏。传说这里当初还设计了一条地道直通故宫,供多尔衮与孝庄太后幽会之用。

  随着多尔衮被尊为皇父摄政王,集大权于一身。此后的十年里,清朝实际权力中心的坐标也从紫禁城偏离到了此处。要说军国大事决于内阁首脑自家书房倒还说得过去,可这位皇叔跟自己的皇帝侄子也太不见外了,为了自个儿办公方便,把玉玺也放在了自己府中。清初诗人、国子监祭酒吴梅村曾就这件事情写诗道:“松林路转御河行,寂寂空垣宿鸟惊,七仔金滕归掌握,百僚车马会南城。”

  话说玉玺,那是什么东西?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啊。皇帝虽说还小吧,但心里能没意见吗?加上这位皇叔和自己老娘那段足够后人编排的“秘史”,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于是,等到过几年多尔衮病逝,顺治皇帝就开始对“皇父摄政王”反攻倒算了。睿亲王的爵位被削去,没收家产,府邸充公。昔日车马盈门的摄政王府一下子冷清了下来,不过空着也挺占地方的,于是康熙年间,多尔衮的府邸就被改成了玛哈喇嘛庙,到了乾隆时期赐名普渡寺,并沿用至今。

  如今王府变公园

  虽然当年的多尔衮王府现在只剩下山门殿、银安殿和一些配房。但其他部分通过合理的“补绿”,形成了一个规模适中的遗址公园。初冬午后的暖阳下,昔日的权力中心成了附近老人孩子自在活动的平民乐园。“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这儿还住着喇嘛呢!”一位在这里散步健身的居民大妈指点说,后来“文革”加上人口膨胀,大批附近居民搬进了这座“大庙”。直到2003年,政府将这里重建整修,“迁出来100多户,你现在看见的绿地和广场当初都是自家搭盖的小平房,密密麻麻,跟鸽子窝似的。”涅重生的银安殿如今被辟为北京税务博物馆,免费开放。而原来的山门殿,现在则成了多尔衮生平及普渡寺历史展览馆。

  胡同探幽

  “风云”际会北池子

  多尔衮无疑是位风云人物,而这“风云”还真就驾临到这条街上了。不过您别误会,这里说的风云既不是政坛风云人物,更不是聂风、步惊云两位大侠,而是风神爷和云神爷。至今,北池子大街4号和46号依然有他们的“宅子”。

  要说老北京的庙可太多了,上供西天如来,下供城隍土地。就拿关老爷来说,老北京的关帝庙不下200座。但只有以普渡寺为首的、包括风神庙、云神庙在内的“外八庙”坐落于故宫之外、皇城之内,不对外。敢情这不常见的神仙也是专门为朝廷服务的,因此他们的道场也是独一份。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当政者求的是风调雨顺,百姓们盼的也是五谷丰登。那祈求哪位神仙呢?县官不如现管,当然就求风神、云神两位神仙了。于是在皇城内,便建造了这两座庙,来个名副其实的风云际会。清雍正六年(1728)皇帝下旨敕建宣仁庙(俗称风神庙),以祀风神。两年后,雍正帝再次下旨,在与宣仁庙一墙之隔处建造凝和庙(俗称云神庙),以祀云神。据《清史稿》记载,每年立春和每月初一、十五这儿都得摆祭器,在都城道士内遴选住持。每遭遇旱、涝灾害时,皇帝都要派亲近大臣前往这两庙拈香祈雨或祈晴,待上天赐福后,再派亲近大臣去报谢。

  如今,“敕建宣仁庙”的石匾依然高悬在北池子北口路东,石质须弥座、金边宝相花心、黄瓦绿剪边的琉璃砖影壁,还有朱红的三间山门,气派绝不逊于名声更大的白塔寺。只是也许近现代科学的发达让后世的人们习惯了自力更生,不再需要神仙相助了。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了市中医医院和妇产医院的宿舍区,一代又一代的白衣天使从这里走出,也确实完成了无数以前神仙都无法完成的保民平安的奇迹。

  当我们走进昔日大庙,神仙也好、“天使”也罢,都杳如黄鹤。只有一队队建筑工人出入其间。“再晚些时候来,这里就成免费开放的中医药博物馆了。”一位工人指着远处保存完好的风神庙前殿介绍说。还没从对清代风云的记忆里回过神来,一阵下课铃声打断了思绪,随后便传来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原来一墙之隔的云神庙80年来一直作为北池子小学继续发挥着余热。虽然后照壁、钟鼓楼等已不存,但如果云神有知,看着自己当年兴泽祈雨的大殿滋润着祖国的花朵,也应该感到欣慰吧。

  周边逛逛

  观罢宫廷艺术展皇家客栈再斟杯

  你知道皇上迷信什么?他家屋顶上藏着什么吗?你知道皇上不想上班了,都怎么玩吗?这些答案在故宫博物馆是找不到的。出了多尔衮的王府,往南一拐弯就是菖蒲河公园里,里面藏着一座北京皇城艺术馆。那些答案就在这里。穿过古色古香的大门,你能在沙盘上看到以1:500比例真实呈现出鼎盛时期明清皇城的实景。但真正打动人的还是那些皇城生活的细节:皇上不仅穿得精美、用华丽的器皿,连烧火用的木炭也要垒成漂亮的三角形,然后绑上红绸缎……样样儿精致。

  南池子一带可谓是大隐隐于市的北京艺术重镇,除了皇城艺术馆,没事进靠近东华门的四合苑画廊和纸艺轩逛逛,都会有不小的收获。

  北京几十片历史风貌保护区,在南北池子附近就占了1/5。可以说,行走在这里每一步都堪称新秘境。不过要说最值得留意的,还是北池子大街23号的“蛮子门”。这是一座占地面积很大,由大小不同的几个院落组成的宅院,据说当年曾住过西南某族的王公贵族。

  从北池子大街拐到骑河楼街,被喜欢享受生活的人称为豪华版世外桃源的皇家驿栈—“皇家食府”就坐落于此。龙飞凤舞的菜名就颇有皇家气派,当然价钱也同样豪华。不过当华灯初上,在露台上喝着黄酒调的特色鸡尾酒,沐浴着紫禁城的落日余晖,俯瞰从午门到景山的中轴线,那份独一无二的感觉绝对对得起不菲的酒钱。

  而在这附近找便宜些的饭辙也并非难事。爱吃中餐的可以去宣仁庙饭馆,在云神爷的地盘上吃着老北京的家常菜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而东华门路口的侯嘉菜馆,汽车发烧友们都知道,因为这里也是北京唯一不收费的汽车俱乐部——好心情汽车俱乐部的活动场所,一整面墙的几千张汽车通行证陪着您,一同享受着便宜地道的京味涮肉。它旁边则有东华门路口西南角,则有一家祖母厨房,他家东西的分量足,恐怕北京人都知道。覆盆子奶昔和烤马铃薯都是地道的美式,只是内含的热量也同样惊人。

相关文章

·大同古都大不同 09/02/08

·礼士胡同,说说那“故事里的事” 09/02/05

·世邦魏理仕:08年4季度中国市场指数(下) 09/02/05

·方兴地产:商业地产王者加冕礼 09/02/05

·2009:商业地产泡沫破灭? 09/02/0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