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热门话题,从来不缺为它服务的笔墨纸张。国外的不说,中国的几个核心城市如今都各有一套都市报纸和杂志,纷纷探访角落,记录细节,作感性的描写和抒情,日积月累,也渐渐酝酿出自家城市风格的时尚文化。
感性的城市描写和抒情,窃以美国导演伍迪·艾伦镜头中的纽约最动人。电影《曼哈顿》一开头,伍迪·艾伦用漫长的9分钟对纽约顶礼膜拜:“市中心天际线的一连串黑白画面,破败公寓、篮球场、垃圾堆、暴风雪中的公园路、购物广场,迷人的,丑陋的,令人惊叹的……音乐推向高潮,太阳缓缓升起,百老汇、林肯中心、中央公园的薄暮景色……节奏逐渐加快,直到一个惊人的长镜头缓缓放慢节奏,让观众屏住呼吸——扬基体育馆的光芒映亮天空,阵阵欢呼四处轰鸣。然后是中央公园上空的绚烂烟花,伴着气势磅礴的《蓝色狂想曲》”,铜管的音色灿烂而疲倦,真正的美国味道。
凌晨三点多,1909年修建的皇后区桥自曦光中缓缓升起,伍迪·艾伦说:“这是美妙的城市,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它如此迷人。”
不过,感性的城市描写中,人们喜欢用一己一时的印象来评论自己体验的城市,而这又最合中国人的胃口,我们擅长的正是攫取只鳞片爪,作出直取禅意的姿态,只著一字,尽得风流。于是,北京是文化的,上海是精致的,广州是杂乱的,深圳是年轻的。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变成一个简单的符号,一个优雅的概念,而不再是那个繁衍了亿万人口,自己也在疯狂生长的怪物。
作为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的两个特殊城市,深圳和上海都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但我常常模糊感觉到,比起深圳,上海的大多数街头要显得闲适许多,深圳人似乎有一种永远在温饱线上挣扎的紧张感。后来才发现,这种感性的印象可能来自速度和噪音:深圳主干道机动车平均时速超过36公里,而上海不到28公里;深圳人步行速度更快;当然,深圳的城市噪音也更大,比起上海,深圳简直是个震耳欲聋的城市。
城市不仅仅是天际线、建筑立面、租界、老家具、咖啡馆,它更是经纬度、距离、速度、容积率、排水系统、土地存量、交通方式、功能布局这些理性的数据。这些数据左右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我们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也在左右城市的规划和数据。
我常常举这个例子说明深圳人和北京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对于许多深圳人来说,上半路上花超过30分钟已经是一件难以容忍的事情;而许多北京人常常用2个小时才能从家抵达公司。一来一往,深圳人比北京人多了3个小时。一天24个小时,除去睡觉8个小时、工作8个小时、午饭晚饭2个小时,剩下6个小时,北京人上下班占去66%,深圳人只占16%。
·重庆购房退税夭折 地方政府救市末路? 09/02/04
·上海地产集团抛售沪中心地块 09/02/03
·金融危机与亚洲 09/02/03
·广州塔:城市新象征? 09/02/03
·中原地产:09年1月成都楼市简析 0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