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斯莱斯,又译作罗尔斯·罗伊斯。此劳斯莱斯不是我们第一反应想到的尊贵名车,而是世界航空发动机巨头。是英国制造业的明星企业。
一个复兴的劳斯莱斯已经成为英国制造业最强有力的象征。然而,它的成功恐怕难以复制,特别是在当下的经济困难时期。
太平洋上的高空,亚洲飞往美洲的航班上,长途飞行的乘客打着瞌睡。霎时,一道闪电劈过云层。人们被雷电和巨响惊醒,但很快便平静下来,回到梦乡。而与此同时,位于地球另一边的英国中部的德比市,劳斯莱斯公司的工程师们紧张地忙活着。
雷电击中喷气式客机是很平常的事,每小时会有几次,而且基本上不会有事。但是这一次,雷击给客机的一个引擎制造了一些麻烦。但不用担心,飞机仍将安全降落,甚至关闭引擎也能做到安全无比。问题是这架飞机是否要抵达在洛杉矶后进行一次全面的引擎检修。按理说那是惯例,但检修无疑将会推迟返程时间,让成百旅客在候机室苦苦等待。
飞机上大量数据被传输至德比。数字在屏幕上起舞,一个个图表被绘制出来,技术人员们则在挠头思考。飞机降落前,机组人员得到来自德比的讯息:引擎运转正常。看来,飞机可以按时返程了。
在德比的劳斯莱斯全球运营中心,你可以看到全天候24小时的资讯频道,众多的电脑屏幕以及指示全球各地时刻的钟表,感觉到了一个外汇交易中心。这看起来和自工业革命初期以来就在德比兴盛的脏乱的制造业工厂相去甚远。实际上,顺着中心外面这条路下去几百码,熔炉在呼呼燃烧,切割机发出滋滋声响,空中的巨型作业平台已经搭好。操控中心只是这个庞大工业企业的心脏。
在这个曾是世界工厂的国家(英国)执意要率先进入后工业时代时,劳斯莱斯公司就是当时那种迫切性的产物。得益于低调的政府监管和减税措施,英国对外国人才有着非比寻常的吸引力,其辉煌的金融业也藉此奠基。不管是化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还是大部分的最聪明的毕业生,都纷纷涌向伦敦城。在金丝雀码头的塔楼上,他们注视着下面曾经的世上最繁忙港口,浮想起英国已抛在历史长河中的曾经。
然而,曾经冲刷这些海岸的资金潮已经退却后,德比展现出了英国未来不同的一面。过去几十年里,劳斯莱斯从一个亏本的英国企业转变成世界上第二大的大型喷气发动机制造商。为了这种转变,劳斯莱斯公司刻意模糊了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之间的界限。它的成功经历也表明毕竟英国同样也能把这两样事情做好。在乐观人士眼中,其成功甚至预示着英国制造业文艺复兴的来临。
英国的制造业产出近年来虽一直在上升,但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却在下降(其他富国的情况见表一)。制造业的就业岗位也在萎缩。而且现在英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型制造业企业。有些企业,诸如防卫公司BAE Systems则需依靠政府生存。尽管有些制造业,诸如汽车制造业勉强存活了下来,但是几乎全部被外国公司所控制。英国仍然是世界上第八大的商品出口国,但是其占世界市场的比例已经缩减到3%多一点点,远远落后于美国、中国和德国(见表二)。而在服务出口方面,英国排在第二。
出口引擎
但是,劳斯莱斯令人称奇的是其在国外市场的成功。它85%的营业收入来自国外市场,自十年前约翰罗斯爵士成为首席执行官以来,劳斯莱斯的营业收入几乎翻了一倍。当今,从生产线下来的世界上半数最新的宽体喷气式客机和四分之一的单通道飞机都使用劳斯莱斯的引擎。2008年范堡罗航展上,它的订单几乎增加了93亿美元。
在其他领域,劳斯莱斯公司增长更快。来自海运操作设备的营业收入是2002年的两倍,30000艘船舶安装了它的设备。2008年6月,劳斯莱斯启动了民用核业务,希望能在其认为到2023年前每年价值500亿英镑(750亿美元)的世界投资新建核电站的资金流中分到一杯羹。它希冀能出售其为皇家海军开发出来的核潜艇技术。现在,它的防卫业务约占总营业额的五分之一,而冷战时期是五分之三。
随着放缓的世界经济加速了旧飞机的退休和新订单的取消,防卫业务倒是能提供一股稳定的现金流。在航空业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劳斯莱斯已经削减了一些工作岗位。但归功于整合技术和服务的经营方式,它比竞争对手们更有可能挺过此次经济危机。
要理解劳斯莱斯的成功,得先了解其生产的民用飞机引擎上使用的技术。这不是劳斯莱斯最大的业务,还在1971年还使公司举步维艰,而20年后居然成为了公司的救命稻草。
我们最好先从一个极小极不起眼的地方说起,那就是组成吊在世界上最大飞机机翼下的引擎的涡轮机叶片。它们可不是家用风扇的叶片,而是深嵌入引擎内部的叶片。握一片在手中,看起来比普通的牛排刀大一些。乍一看你可能觉得生产它并不难,但是每片价格高达10000美元。劳斯莱斯的高管们乐于说他们公司重达六吨的大引擎价值相当于六吨白银——而普通的汽车价值只相当于同样重量的汉堡。
涡轮机叶片很难制造,因为它们要经受高温和高压的考验。喷气式飞机引擎内部有些部位的温度会达到1600摄氏度,比制造涡轮机叶片的金属的熔点还要高400摄氏度。(假如没有合适的冷却系统,那就如同用一个冰做的汤匙去搅拌一杯热咖啡。)每片涡轮机叶片由高强度单晶合金制成,上面覆盖强韧陶瓷涂层。引擎运转时,上面一组细小的风洞会产生一股冷气流防止其在高温下熔化。
制造叶片只是进入喷气引擎市场的门票而已。劳斯莱斯两个主要对手普拉特惠特尼和通用电气公司都精通此技。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领域,一个厂商的技术改进往往会在几年内激发其他厂商也改进技术。比萨圣安娜高级学院的Andrea Bonaccorsi和他的同事研究发现,过去40年中,三家领先的引擎制造商在技术方面轮流执牛耳,但是没有一家能保持十年以上的技术优势。
劳斯莱斯的成就并不是生产出稍微好一些的引擎进而获得暂时的技术领先优势,而是设计出和之前完全不同的引擎。让人称道的是,这样的成就是在公司相对弱势的情况下取得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大型喷气式飞机的引擎市场还被普拉特惠特尼公司所垄断,其占据了90%的份额。劳斯莱斯那时只是个小角色,专为欧洲飞机制造商生产引擎。但是,欧洲的飞机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一点点地被拥有更大国内市场和更多军事订单的美国最大的几家飞机制造商所蚕食。劳斯莱斯意识到,除非它能开发出适合美国制造的飞机的大型喷气引擎,它的喷气引擎销售将在十年内难以为继。
它将一切押宝于两个革命性的技术上。第一是使用碳复合材料制造的风机叶片(你在飞机上看到的最大叶片),这种叶片远轻于当时金属制的叶片。第二便是改变喷气引擎的基本构造,使用三个轴代替两个轴。后来证明,两项任务比劳斯莱斯所设想的要更难更费钱。碳复合材料叶片受到冰雹或飞鸟撞击后会粉碎。最终它只好放弃使用碳复合材料,使用经过测试和验证过的金属制造叶片。自那时起,一系列策略失误和糟糕表现用光了公司的现金。终于在1971年,保守的英国政府将其国有化了。
尽管革新的设计那时拖垮了劳斯莱斯,后来却证明了这种新型设计为之后一系列引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相比对手的引擎,虽然它的引擎的设计、生产和维护都更为复杂,但是它们更节省能源并且更耐磨损。更为重要的是,它们能被改大或者改小以适应更大或更小的飞机。因此,每次一种新型飞机问世,劳斯莱斯不用从零开始设计新引擎,使它相比对手而言有着更为广阔的销售范围。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引擎卖得好不好主要决定于使用它的飞机卖得好不好。劳斯莱斯因此能面向整个市场。它是三大主要引擎制造商中唯一的其发动机适合正在开发的三种飞机:波音787、空客A380和空客宽体客机A350的厂商。世界上前50大航空公司中,45家用的是它的引擎。
使自己的引擎装备更多飞机,一个大的回报便是可以继而卖出零件和提供引擎维护。这是因为卖飞机引擎如同卖剃须刀,剃须刀或引擎本身没有多少利润,利润来自销售刀片或零部件和维护服务(见表三)。来自引擎检修的利润占总利润的35%;投资银行瑞士信贷的分析家估计,引擎制造商在引擎维护和售卖零部件方面取得的收入是售卖引擎本身收入的7倍。许多分析家怀疑劳斯莱斯(以及其他公司)是以亏本的价格卖出引擎。很难确认这种说法,因为劳斯莱斯是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即经常是通过销售获得了账面利润,而应收账款要通过很多年逐年收回。劳斯莱斯表示,平均而言,引擎生意是有利润的。
残酷的生意
以亏本价格卖剃须刀的麻烦在于其他人可能生产适合它的刀片。引擎维护方面的丰厚利润确实吸引了一批独立的服务公司。Aviation Consultancy Holland的飞机维护专家Rudolph Hirdes证实,大型喷气引擎的零部件可以以原引擎厂家三分之一的价格通过其他渠道拿到。
这就是劳斯莱斯为什么将技术和服务整合在一起的原因,这样使得竞争对手更难抢它的生意。你可以这样理解,她不仅仅是简单地发给客户一个剃须刀然后卖给他刀片,更是每天早晨为客户提供剃须服务。除了卖给飞机制造商引擎继而卖给它们零部件和提供服务外,劳斯莱斯还成功说服客户为引擎工作的每一小时都付费。作为回报,劳斯莱斯承诺,引擎一旦损坏,可以获得保修或替换。一位投资分析家说,“它们不是在售卖引擎,它们卖的是引擎后面排出的热空气。”上面的主意并不是劳斯莱斯独有的;其他大的引擎厂商的做法基本一致,只是劳斯莱斯运用得更为娴熟。它提供这种服务已超过十年;现在它的半数正在使用的引擎都是基于这样的合同,而80%的正在卖出的引擎也签署这样的合同。
制造引擎,卖出引擎,服务引擎
上面所述可能会支持这样一个观点:相比制造产品,英国在集中精力提供服务方面更为擅长。但是同时也表明,要想提供好的服务,有些时候还得精于制造相关的产品。在劳斯莱斯,你很难区分产品制造和提供服务之间的界限。
举个例子,位于德比的劳斯莱斯操控中心全天不间断地评估着世界范围内3500台引擎的运行状况。这就给想抢夺引擎服务生意的对手们设置了一道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中心收集的数据对航空公司来说极其珍贵:劳斯莱斯通过这些数据可以预测引擎什么时候更有可能出现故障,也使得航空公司更有效率地安排引擎的更换。那就意味着更少的紧急抢修和更少的郁闷旅客。这些数据同样对劳斯莱斯公司很宝贵:早些发现问题有助于公司设计出和制造出更令人信赖的引擎或是改进现有的引擎。这种“反馈—改进”模式使得它的引擎的燃料效率稳步提高,在过去30年中,引擎的运行寿命扩展了十倍(引擎两次大修之间的时间达到10年)。公司的首席运营官Mike Terrett说,“只有呆在飞机上,你才可能亲近你的客户。”
劳斯莱斯另一个成功的原因在于其全心全意地拥抱全球化。当英国汽车厂商满足于为国内市场生产质量平平的汽车时,劳斯莱斯成功地从一个英国公司转型为全球化的公司。其大约40%的雇员在英国以外的国家工作,而20年前该比例为7%。大约一半的新引擎项目是在国外开展,同样,一半的研发也是在国外进行的。这样做的附带利益是通过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建厂,在同其他公司竞争新项目的过程中,公司压低了劳动力成本,而这是英国汽车厂商多年努力而未竟的目标。
在它所开展业务的经济体内,劳斯莱斯也可借助当地经济的力量获得发展,这些经济体也会反过来适应劳斯莱斯的需求。劳斯莱斯在当地带动了供货商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在德比,公司的工资水平高于英国平均水平。所以要想进入劳斯莱斯公司以及其相关公司,当地学校的学生在诸如数学和自然科学科目的分数也得非常高才行。
融入全球化,既可以说是劳斯莱斯成功的原因也可以说是结果,当然这也对英国未来的制造业提了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很多人建议停止在国内的一些彻底改革,把视野转到国外,那样将会赶上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步伐。
建议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来自外国政府的补贴和其他激励措施的诱惑。英国已没有多少余地来花纳税人的钱了:2001年政府借给劳斯莱斯2.5亿英镑帮助它开发更大的喷气飞机引擎;2006年政府同意给予劳斯莱斯领头的企业4700万英镑的补助以开发环境友好型引擎。但是其他国家的政策更为慷慨。劳斯莱斯近段在德国建厂可能受了勃兰登堡州承诺负担30%的建造费用的保证的影响。与之类似,美国联邦政府和当地州政府给予约5700万美元的支持,也可能促使了劳斯莱斯在弗吉尼亚建厂。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弗吉尼亚经济发展合作组织的Liz Povar先生说,“我们追劳斯莱斯追了五六年了。”
再次,英国公司的高官们不停地在哀叹国家的教育标准,抱怨许多大学忽视产学合作。虽然这种情形在好转,但其他国家这方面似乎做得更好。在弗吉尼亚,为促使劳斯莱斯在当地建厂,州政府投资各个级别的教育,以帮助供给技术娴熟的工人。
随着英国制造业的岗位在减少,那些最好最聪明的学生就更没有理由去学制造业需求的专业。劳斯莱斯的管理人员说,符合公司招聘要求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项目经理和高级技工的数量大为减少了。过去,许多这样的人是从汽车公司和其他公司跳槽过来的。但是从前稳定的人才流入如今变为了涓涓细流。
约翰爵士相信英国需要一个经济“路线图”来鼓励对制造业的投资。他提的一个建议是保证本土企业参与建设新的核电站——此举无疑会使劳斯莱斯受益。约翰爵士坚持认为这不是什么为自己公司特殊的请求。他声明一点:劳斯莱斯足够强大,它可以去任何它想去的地方获得项目。
这样的提议在几年前也许会石沉大海。但是现在,在金融业成了一个烂摊子之后,英国各派的政客都在热情洋溢地谈论制造业发展战略以及对制造业放开程度的限制。三年前的政府还允许最后一家国有的大众市场汽车厂商罗孚汽车的破产,现在则在认真盘算着对一年前卖给印度塔塔集团的捷豹和路虎实施救助。
自由市场的信徒们大多对政府以补贴来吸引(或留住)外国厂商的做法持有异议。他们坚持认为政府应把合同留给本土企业或者使经济政策向本土企业倾斜,这适用于从金属炼造业到银行业的各种产业。他们同时表示低调的金融监管可能只会损害经济。而政府反驳道,给那些在伦敦工作而久住在国外的人(一半的金融业从业人员是这样)减税增强了英国金融业的竞争力。
即使在金融业如此不景气的当下,也没有必要对制造业过于迷恋。其他工业国如德国的制造业也受到了打击。但是劳斯莱斯的成功说明了世界不能被精确地划分为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公司(或国家)。要想成为大赢家,得两项都很擅长。
·劳斯莱斯:英伦的孤独赢家 09/01/20
·Krug 香槟中的“劳斯莱斯” 09/01/06
·“燮变”与“整固”—广州楼市2008年总结与2009年预测 09/01/05
·楼市抄底潮渐起 购房者瞄准真底价楼盘 08/12/31
·反弹迹象吸引抄底 恒大房价触底成首选 08/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