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真正了解天津的城市建设状况,还是得从它的主城区说起。
【题记】1404年12月23日(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朱棣下诏设天津卫,这是天津名称出现伊始。600年又4天后的2004年12月27日,天津老城厢改造项目奠基。一场轰轰烈烈、大刀阔斧的城市改造运动随之展开。
谈到天津的城市建设,人们可能首先会联想到滨海新区。其实,滨海新区虽然是近几年的一个热点,但它毕竟是在一片约束相对较小的土地上的较大规模的开发活动。要想真正了解天津的城市建设状况,还是得从它的主城区说起。
一、天津城市建设历程的简要回顾
历史上,天津的城市建设可以大致分为4个阶段:
1、老城厢的兴衰(15世纪初建城至1901年拆除城墙)
天津,金代文献记载为“直沽寨”,简称“直沽”。公元1399年(明建文元年),燕王朱棣与侄子惠帝争夺皇位,发兵由直沽“济渡沧州”攻打南京。1402年(建文四年)燕王攻入南京,即帝位,是为明成祖。直沽因曾是“天子渡河之地”而被赐名天津。1404年至1406年(明永乐二年至四年)先后设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驻兵一万六千多人,以保护这一带的安全。1404年始建天津城,土筑城墙高三丈五尺,宽二丈五尺,周长九里十三步,东西长,南北短,呈矩形,故称“算盘城”。今东马路、西马路、南马路、北马路即为城墙旧址。有着实体形象的天津城,即后来惯称的“天津卫”从此出现。
公元1625年(清顺治九年)将明代设立的天津三卫合并为一卫,统称为天津卫。公元1725年(清雍正三年)清政府将天津卫这一军事单位改为天津州,而后又于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将天津州升级为天津府,由此天津就从单纯的军事单位的“卫”,成为了具有较高行政管理机构的“府”,其作为一座城市的基本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明清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尤其是在清代,随着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天津的城市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区并不仅仅囿于城墙之内,百姓的居住和活动空间迅速扩大,城墙外侧开始出现大面积的居住区。城北、城东一带出现了河北大街、北大关、锅店街、宫南大街、宫北大街等新商业区。城内外还有专门经营某种商品的市场,如肉市、鱼市、菜市、牛行、驴市等等;代客商贮存货物的“洋行”、“局栈”应运而生。公元1799年(清嘉庆四年),这类洋行、货栈已达9家以上;一些外帮商人为维持本身利益,以乡谊为纽带结成了封建性的组织——会馆,如公元1739年(清乾隆四年),广州、潮州、福建的商人便在天津兴建了“闽粤会馆”(今北门西的第二中心医院旧址)。清道光年间,出现了以经营海运、盐业、粮业发财致富的巨商,即被天津社会相沿传称的“八大家”。商业的繁荣、商人的活跃对天津城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据公元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出版的《津门保甲图说》统计,当时天津城区的范围大致分为城内、东门外、西门外、南门外、北门外以及东北角、西北角等区域,这些称呼有些至今还作为天津市的标准地名存在(图1.《津门保甲图说》所载天津城区图)。
明代的天津城墙曾在公元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重修。公元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为增强抗洪能力,在天津旧城墙外三丈处另筑城墙。公元1725年(雍正三年)天津由卫改州后,也曾经有重修城墙的行动,这次修城的主要目的同样是为了防洪、抗洪,着力巩固城基和加厚墙体。重修后的城墙仍为矩形,东西长504丈(2.8里);南北宽324丈(1.85里),城墙周长共计9.2里,同时还修建了周长达1626.6丈的城壕。至公元1901年,天津城墙被西方列强在天津的殖民统治机构“都统衙门”下令拆毁。(图2.公元1825年清代天津城地图)
·中国能否摆脱土地困局 09/01/08
·万科:拿地成本回归2005 09/01/08
·发改委:出台《珠三角改革发展纲要》 09/01/08
·反思近年来天津的城市建设 09/01/08
·北京:2009城市建筑期待 0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