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是大水来了,才会有动力去学游泳,只可惜为时晚矣。
金融危机後,表面上看中国改革方向没有变,但实际上中国因此更加坚定了小步走,渐进式改革的信念。这麽做是危险的。改革开放30年了,不能还一味强调“摸着石头过河”,否则这条河什麽时候才能过完?金融海啸已经来了,认准方向,尽快趟过水才是正理。
之前中国把美国当老师,但这场危机颠覆了中国人对于美国式金融和监管的信心,次贷危机也被一些人拿来证明中国超度监管的合理性。必须认识到,金融危机出问题的原因不在市场机制本身,而在于监管没有跟上。美国允许自由金融创新,出现问题并不奇怪,因为监管总有滞後,问题发生後才知道什麽地方需要加强监管。如果总是套着救生圈学游泳,当然不用担心被水呛到,但可能永远也学不会游水。
中国政府的从严管制、小步前进看上去让中国躲过了一劫,但这麽做并非没有代价。问题集中表现在由于金融创新不足、对劳动者的保护不够、人民币低估导致进口商品太贵等因素,导致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危机出现後,美国可以通过增加政府开支迅速拉动经济,而中国国内消费不足的顽症则因为一拖再拖而更难解决。危机虽然由美国产生,但因为市场化机制拥有更强的自我修复力量,美国经济复原的速度反而可能比中国要快。
人民币小幅稳步升值是中国引以为豪的渐进性改革的一个例子。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说,如果中国三年前屈服于西方国家的压力让人民币快速升值,那麽今年人民币可能会大幅贬值,给中国经济带来大麻烦。但北大光华管理中心的教授Michael Pettis指出,如果三年前人民币升值一步到位,中国贸易顺差就不会增加得那麽快,世界经济不会那麽不平衡,甚至未必会爆发这场金融危机。
中国已经错过了改革的最好时机。亚洲金融危机充分体现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脆弱性,中国政策制定者提倡促内需也有10年之久,但说易行难。外围环境恢复後,中国未能痛下决心,通过增加社会保障来提高居民的消费欲望,反而通过压低人民币汇率、劳动力和资源价格等方式增加出口,以求输出多馀的产能,这就使得中国今天对世界经济的依赖远大于10年前。如果中国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刺激消费,就必须通过减少生产的方式来解决掉这些年新增的多馀产能,这就意味着大量关闭工厂,工人失业。
改革在短时间内一定会带来痛苦。全球经济风雨飘摇,中国11月出口出现七年来首次负增长,可以说没有比现在更糟糕的改革时机了。但悲哀的是,往往是大水来了,才会有动力去学游泳,只可惜为时晚矣。
大破才能大立
从表面上看,中国经济和金融改革的步伐并没有因为危机而放缓,比如中国9月份提出允许融资融券试点,12月又拿出了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这是政策制定者趁着股市低迷和油价回落之际适时推出的新政策,给研究了10多年的两个老大难问题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但这两项新政只能说是量变而非质变。前者没有涉及到中国资本市场政府干预过多,对上市公司监管又不够的核心问题;後者虽然走出了用市场力量引导能源消费的重要一步,但还没有杜绝国际油价一旦反弹,政府继续补贴的可能。
这些措施昭示中国改革还在既定的轨道上进行,没有因为危机而因噎废食,这当然让人感到鼓舞。但它们并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本质,即过度投资,消费不足。中国政府并没有痛定思痛,加大改革的步伐。为了刺激经济推出的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延续了靠水泥糊经济的老路,而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则没有根本性的改革。甚至还有呼声要废除今年年初开始实行的新劳动法,这可能会让出口企业喘口气,但对提振消费没有帮助。
中国人储蓄率过高的问题根源在于缺乏社会保障,积累多年的问题显然不能短期内改变。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指出,中国经济转型需要进行两个根本性的改革--把剩下的国家资产的所有权通过基金的方式公平地分配给13亿中国人,让普通家庭来分享资产升值和财产收益;政府的预算过程必须通过公开听证和公众参与,使政府开支离开实体构造建设,向与人民需要相关的项目转移。
过去中国习惯于通过政府投资来刺激经济,但现在的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基础设施也具备规模,再靠增加投资已经效率太低,会有太多浪费。经济学家们建议,短时间内,为了应对危机,中国应该用退税、减税以及国有资产民有化改革,把钱留给民间,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去花,以此带动民间消费的增长。
要拉动中国内需,有8亿人口的农村市场是关键。中国明年将在全国推广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但补贴不能持续推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国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补贴只能是一个短期措施,如果中国不能很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农村的消费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释放。近年以来诸如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政策,只是着眼于减负,并没有帮助农民创富。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将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陈志武认为,如果把土地权还给农民,允许土地的自由流转和抵押,以此给农民以资产性财富,提升农民的消费信心,从而带动中国经济走出这次全球危机的困局。
在中国还完全是计划经济的时候,开一个小口可能就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改革走到今天,容易做的都已经做了,渐进性的小步改革已经不能发挥那麽大的作用了。大破才能大立。要促进中国经济长远增长必须从改变机制着手,解决中国经济深层次的矛盾。所幸的是,30年的改革不仅增强了中国国力,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教训。如果说这次金融危机有什麽正面因素的话,那就是给中国提供了“化危为机”的动力和机会。
·如果凯恩斯还活着 08/12/14
·全球打喷嚏 中国重感冒 08/12/14
·琼海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国有土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公告 08/12/12
·碧桂园:标普评级碧桂园仍是最优 08/12/12
·潘石屹:房地产是经济复苏火车头 0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