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千年前,金陵萦绕的帝王之气让秦始皇十分不安,他下令开凿方山,将淮水引入南京城“以泄王气”,作为南京母亲河的秦淮河自此诞生。秦淮河有内外之分,外秦淮自古为南京的护城河,依傍古城墙绵延而下,由源头至入江口足有百里;内秦淮河即举世闻名的“十里秦淮”,其两岸逐渐发展成南京的文化、教育、娱乐中心,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南京人口、经济的增长,秦淮河水质日趋恶化,河水变黑发臭。1984——2000年,南京通过各种措施全面整治以夫子庙为中心的内秦淮,改善了水质和沿河风貌,但外秦淮河的状况依然不佳。2002年1月8日,南京大学包浩生教授联名该校10多位院士、教授向南京市政府建议:加快规划、建设秦淮河风光带,发展秦淮河(全线)旅游。许多南京市民也通过市长信箱、“两会”提案等多种形式,为治理秦淮河建言献策。
2002年底,在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南京正式启动外秦淮河的环境综合整治。
公益项目市场化运作
按照传统思路,水环境治理等公益项目应由政府出资,然而,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涉及5个城区,牵动多个部门,依靠地方财力难以支撑。为此,南京探索出了一条“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新路径。
首先,政府以20年为时限,每年从新增污水处理费中提取部分资金;其次,组建“秦淮河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承担整治项目的融资、建设、管理及运营。2005年9月,通过政府拨款和融资得来的30亿元,第一期主城区河段的整治顺利完成。对此事高度关注的联合国人居署特别提供30万美元资金支持,并推荐亚洲开发银行提供1亿美元贷款,用于中游段18公里的整治。
转眼又是3年多,曾经藏污纳垢、污水横流的秦淮河,终于再现碧水清波、桨声灯影,联合国人居环境署执行主任安娜·迪蒂贝琼在实地考察后赞叹:“秦淮河环境改善是政府财力、公共资源成功用于环境治理的榜样。”
作为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成功尝试,秦淮河治理工程已成为全世界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