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显毅:建筑是什么?

  中国始终把发展放在第一位,保护旧建筑物就少一些,但是这些需要一个历史的过程。

  一副黑框眼镜、略显稀疏的头发、清瘦的身材以及港味十足的普通话——何显毅的形象和李嘉诚很相似。

  虽然已是六十多岁高龄,但是何显毅谈到建筑还是精力很充沛,在接受《观点》采访的前一天,他刚刚从南昌飞回深圳。何显毅说,贝聿铭先生八九十岁了还在设计,他希望自己也能向贝聿铭看齐。

  作为著名的华人建筑设计师,何显毅在香港和内地都有很多代表作。何显毅不太欣赏仿古的设计,而是喜欢作品中有每个时代的痕迹和特点。

  《观点》:现在国内不管是广州、厦门、还是南昌等城市,街道建筑好像都差不多,城市的同质化现象越来越大?

何显毅

  何显毅:这些城市趋势一定是这样的。无论是南美、东南亚、中东还是中国的沿海城市,或者是香港、新加坡、欧洲、美国,那些大中城市的差异性是越来越小的,就是纽约跟上海差异性也不会很大。

  中国很多内地城市差异性不大,这是因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就像老百姓的购物习惯,在美国的沃尔玛买东西和在上海的沃尔玛买东西,甚至与在长沙、南昌的沃尔玛买东西的差别都不是很大。

  当然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历史文化,也有它的气候特征。但是如果站在现代的建筑观念来看,老百姓对住房的追求,全世界都差不多的。老百姓追求景观、追求舒适、追求简洁、追求好的空间、好的会所设施、好的绿化、人车分流、有安全性、有归属感等等,不管是居住在香港还是国内的购房人士,他们追求的都是这些东西。

  在造型和风格方面,国内很多购房人士喜欢欧陆风,像香港早期一样,所以差异性这个东西越来越模糊。这对建筑的造型、建筑的艺术来说,可能是有一些可惜。为什么南昌和长沙、青岛、大连,住房的价钱都差不多呢?为什么纽约人、南昌人、广州人穿的衬衣都差不多呢?这是全球一体化的趋势。随着互联网、WTO、手机、IPOD,年轻一代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差异化已经变得很模糊,历史文化的含量在现代城市表现出来越来越少。中国大城市年轻人穿的衣服,戴的眼镜,穿的鞋和新加坡、纽约等等大城市的人没有什么差别。胡锦涛穿西装打领带,跟布什以及普京又有什么分别呢?最近有一本书《地球是平的》很畅销,“地球已经不是圆的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些人歌颂全球一体化、有人歌颂地球是平的,但是每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却越来越模糊。在乡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失败,但从全球人类一体化的角度来说,这却又是一种成功。

  《观点》:苏州是国内保护城市文化做的比较好的一个城市,现代建筑和古代建筑都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和搭配,您认为国内的其它城市该如何学习苏州的这种保护模式?

  何显毅:个别城市是做得比较好的。就像澳门在旧建筑保护方面比香港做得好,苏州可能比杭州好,但是这些城市都是很个别的现象。

  我30多年前在法国和伦敦居住过,三个月前也去了一次。伦敦和巴黎的市中心跟30年前基本差不多,在那里,所有的旧建筑都不给拆除,但是北京、上海不一样。因为中国经济快速地发展,不可避免要拆除一些旧的建筑,但是我们要在发展和保护旧建筑中间取得一个平衡。伦敦和巴黎已经发展很多年了,所以他们始终把旧建筑保护看得非常重要,放在发展新建筑方面的精力可能还比较少一点。

相关文章

·星河湾:上海项目收购案 08/12/11

·浪漫神秘的卡萨布兰卡 08/12/11

·中国城市 在国际化中寻找自我 08/12/11

·贺承军:房地产五年正常 五年捣蛋 08/12/11

·孙宏斌京城夺地 融创重启赴港IPO? 08/12/1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