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感恩节亦有“黑色星期五”的别称。红色代表赤字和亏损,黑色代表盈利。感恩节“回馈”大打折,让美国人购物热情同步沸腾,常有把红变黑的魔力而得名,从历史数据看,感恩节到圣诞节的购物季,在美国全年销售额中占比约40%。
2008年感恩节能否开门红,更成为各方瞩目的金融危机“脉象”,因为在消费对GDP贡献达70%的美国,零售商背後就是银行;房地产泡沫时期,美国建造了大量购物中心,以营业额支付贷款,因此零售业萎缩的情况,将直接影响零售业、商业物业乃至银行的命运。
今年和往年另一个不同是,“受惠”于经济情势恶化,不少零售商例如Mervyns,电器连锁店Circus City没熬到感恩节已经破产,往年只有在感恩节才能普遍看到的大折扣,今年很早就因为清货而不鲜见。零售业研究机构Shopper Track的数据显示,“黑色星期五”销售额增加3%至106亿美元,虽然比去年增长8。3%有所降低,感恩节四天假日美国人的消费额增长7%,购物人数增加了17%,但在上述背景下,以及美国失业率10月创下14年新高,达到6。5%的背景下,美国人何以如此“穷”大胆?
上行下效
美国人消费的大胆,在这个特殊的感恩节得到特别彰显,但并不仅仅局限在感恩节。
不客气地讲,美国社会的过度消费事实上有四处弥漫的迹象,成为美国的一个社会问题。典型的美国人,钱包里有7-8张信用卡,理财节目主题总是如何用低利率卡债,置换高利率卡债;电视节目“Clean House”就是帮助那些家里已经变成商品仓库的人们把那些用不着的东西清理出去,把家变回家;而过度消费甚至成就了新的商业模式:出租储藏室。但翻看硬币的另一面,美国如此大胆消费背後的支撑力量是什麽?也许可以用四个字:上行下效。
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撰写过一篇文章,讨论在美国的穷大胆映衬下,中国富节约让他困惑。他提到美国赤字很高,但政府花钱非常大胆。美国全球最好的教育体系,让人称羡的公共设施,保护最为完好的自然资源都是建立在这种消费上,这成为美国民众消费的底气。而中国还有很多需要建设的地方,但中国却宁愿持有美元储备。美国的储蓄率基本为负,意味着消费的东西多于生产;印度约25%,表明印度人民消费其生产量的75%。萨默称中国50%储蓄率让他惊愕。
因此简单概括,美国穷大胆式的赤字消费,把美元变成了资源;而中国的富节约,持有的却只是美元。
反观美国民众的穷大胆,堪称国家政策的上行下效。美国政府面对经济危局,也往往是从增强这种大胆的底气着手。
金融危机初露端倪,美国最先采取的措施就是给民众人均600美元退税;而近期,众议长佩洛西提出应对危机四项最主要任务,排在第一和第二的就是延长失业保障金发放和扩大食品券发放范围。
提着大包小包走出电子产品连锁店Best Buy的大男孩Mike,他说,自己不太担心失业,因为他已经工作满一年,一旦失业会享受14个月的失业保障金,此後政府应该会再安排,比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那时候经济可能已经好转。
华裔妈妈张洁在一家玩具连锁店Toys R US内排队时说,她买了约400美元的玩具,并不代表她不担心经济前景和失业,但政府今年对她家有1,200美元的退税,让他们不会破坏储备“粮食”过冬的预算,而他们准备先买孩子的,再买其它的。
食品券、公立学校等等,美国政府在公共福利政策领域不惜血本的大胆花费,壮了美国国民的消费之胆,税收政策的转移支付,让消费者手中有钱。
中国近年来在公共福利政策领域的进步有目共睹,但如果父母仍要为子女基础教育、温饱储蓄,中国消费增长就仍然困难重重。当然,任何一个制度都有完善的过程,美国人在医疗方面就仍在苦恼,但我曾在美国急诊室外看到这样一个告示,“不管你有无保险或钱,你都有权利接受治疗。”这提醒国人,中国虽然渐渐富裕,但中国在公共福利保障政策领域有更长的路要走。
价格倒挂
底气足,恐怕还不是美国人消费大胆的唯一原因。便宜,是“大手大脚”的又一大动力。
我所居处附近的Great Mall购物中心,感恩节午夜12点准时开店,立刻迎来5公里长的车龙。对于价廉,“有比较,而有鉴别”的华人似乎感触尤深。
“我最弄不清楚,为啥美国80%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却都比国内便宜,打折是真打折,真便宜,尤其是名牌,”曾在北京和旧金山两地工作的Tracy在等待付款的长队中说。
曾是北京太平洋百货常客的Tracy称,到美国後她发现自己在国内付的是天价。比如耐克运动鞋,国内要600-700人民币一双,而她20-30美元拿下。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看到的一位美国学者的文章:“中国成为世界出口大国,另一方面却成为商品昂贵的国家;美国因为中国成为一个购物天堂”。
在沃尔玛超市买到2。29美元一双的中国产登山鞋,诱发了这位学者对价格倒挂的好奇,也促使他追寻原因:高昂的流通关节费用,包括高速路费和紧俏的火车车皮要支付的溢价;不规范造成的附加支出,如地方检查等,从广州到北京的货运成本甚至高于从中国到美国。此外,中国内需太弱,无量而价格难低。因为无法找到原文,我只好自行求证他的答案。
Tony是中国金华地区的玩具商人,在北美开设有分公司,经营外销业务。他说,“我们的内销产品,基本是要按出口美金零售价格乘以10报价,尤其是新潮的东西,否则没法应付将来可能出现的费用,国内本来销量就有限。”
他也坦诚相告,商人有商人的困惑,国内定价低,大众消费力不足,只有定价高,定位成奢侈品,才有销路。而外销简单规范:签好合同,发货,收款,钱货两清。此外,国内销售环节都是垫资金,电器的例子最明显,国美、苏宁基本都是卖了再和供货商分钱。因此对国内内需的提振,他多少有些觉得过于任重道远,而有些信心不足。
《人民日报》对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评论称,投资与消费不矛盾,投资本身就可以带动消费;此外要对乱收费、乱涨价、商业欺诈等予以根除,为消费松绑。这一判断如果针对流通等瓶颈,确实切中肯綮,但美国的“穷大胆”也提示我们,对消费直接出拳,仍有很大政策空间。
·“援助”“改变”成08年年度最热词 08/12/03
·美国穷大胆和中国富节约 08/12/03
·《梅兰芳》是商业时代的另类怀旧 08/12/03
·回归后的香港 08/12/03
·十年 08/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