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屯的三个版本

  Apple要在北京三里屯village开店的事儿是早就传开的,只是很多人都没想到开业当天会有数千自称“苹果粉丝”的人自发从北京城各处涌到这里。为了领到限量2000件的纪念T恤,更是有人在附近搭起帐篷彻夜守候。排在队伍首位的是个男大学生,20岁,典型酷爱电子产品的理科直男,看美剧、吃麦当劳、为了一篇乔布斯·斯蒂芬的专访会花上40块钱买下一本过期的《财富》,排在他身后的兴奋人群中,半数以上都属于这个类型。如果不是Apple店和坐拥着阿迪达斯全球最大旗舰店的三里屯village,酒吧街的代名词——三里屯几乎没怎么出现在他们的活动地图上。同样,在政府决定将三里屯改造成为国际商业区之前,混迹在三里屯胡同旮旯的男男女女们也从来都不是这拨人。

三里屯

  1.0:波西米亚人的飞地

  90年代初那阵儿,绝大多数中国人还延续着看完新闻联播就准备睡觉的习惯。“夜生活”啥样子也只能凭着老外和海外回来的朋友口里的描述自己想象。1995年,女海归居岚在三里屯北街上开了第一家酒吧——CaféCafé,拉开了北京夜生活的大幕。晚上睡不着觉的和不想睡觉的人一下子有了晃荡的根据地。杨葵在《三里屯的起承转合》中将这批人分成两拨,“有班上的文化人儿”和“没班上的大闲人”;“前者比如记者、文化公司老板员工;后者比如各领域的艺术家、唱歌的和写作的。”所以“文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贴在三里屯身上最初的标签。据曾经在三里屯混迹了10年的专栏作家大仙说,CaféCafé、隐蔽的树、JamBar、乡谣等等最早起来的7家酒吧在当时俨然是“愤青的重镇、怨青的摇篮、文青的家园、摇青的战场”。

  来的人几乎都是被现实压抑的、精神无处寄托的苦主,没几个人知道酒吧该怎么“泡”,他们也不想知道,上海酒吧里常出现的装装样子的人在这里几乎看不到。不用装,装了也没人看,就凭着感觉撒欢儿地折腾。所以对他们来说,在三里屯挥霍掉大把时间和精力的日子是真实的生活,而不是一种方式。不过,不久后各路怀揣着猎奇、猎艳之心的到来结束了这种生活,开始了另一种“方式”。

  这拨人来了,上一拨人也就慢慢散了,只有熟悉的人尝出了其中变了的味道,其余的只道三里屯还是那个混杂的地儿。酒吧沿街越挤越多,招揽客源的名目也开始走上恶俗的路线,一本《天亮以后说分手》更是让三里屯化身成了发生一夜情的温床。杨葵当时就恨恨地啐道:“这条街成了这个鸟样子,孟浪激进过了头吧?该转变转变了。”

  就在此时,后海正悄悄地冒出一批以情调为卖点的升级版酒吧。很快,三里屯的“真粗糙”就被后海的“假精致”抢去了锋芒,随后而来的还有女人街上的星吧路酒吧街。虽然反应快的酒吧老板很快跟着换了风格,可此时“刷夜”的人已经不再奉行早时候“认人不认地儿”的习惯,而是喜新厌旧。如此,三里屯酒吧街往日的光芒逐渐黯淡了下去。不过,这紧挨着使馆区和CBD的黄金地段和对外界吸引力极大的名声依然可以每天吸引上万人来到这里,商机无限。只是,这单单夜晚热闹的现象看在政府和开发商的眼里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于是决定要让这里的白天也热闹起来。

相关文章

·地产寒冬来袭,精细化管控研讨即将上演广州 08/10/14

·不降价只是个案 08/10/13

·SST幸福预计08年收益3.9亿 08/10/14

·湖山国际业主维权 合生创展的无头官司 08/10/14

·瑞信:更多地方“救市”政策或出台 08/10/1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