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降价只是个案

  今天,一则地产新闻抢占了不少媒体的版面。作为营销工作者,刘轩的确佩服“不降价”之举,这算得上今年营销的经典案例了。用新鲜独特的新闻视角营销,注定吸引媒体的关注,从而聚焦消费者的视线,即使打破市场僵局亦不为过。

  反其道而行之,与其说是哗众取宠,不如说营销之上上策。历史上,此等案例比比皆是。但是把“不降价”被写进购房合同,之所以为新闻,那是与背景有关。

  这一年地产熊市背景

  今年,地产界有一个词,相信不少人的耳朵都起茧子了。降价!

  在经济增长减速的背景下,资产价格下行是一种趋势;目前房地产市场低迷,行业景气逐月回落,如果把销售萎缩看成是调整的“上半场”,那么,“降价”则是楼市调整即将进入的“下半场”。始发于珠三角的房价“迫降”潮正呈现北上蔓延之势,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长三角主要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房价松动。

  不仅如此,销售量也出现大幅度缩水。据统计显示,1至7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3.05亿平方米,同比减少10.79%;销售金额为12221.17亿元,同比减少7.01%。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均为近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分城市来看情况更为严重,一、二线城市的成交量同比下降幅度均在50%左右。

  在这样的背景前提下,新闻噱头由此诞生。

  炒作“降价”毫无意义

  由此及彼,由现在想到过去。

  对于楼盘降价,多数是出于回笼资金的考虑,资金不紧张的企业,往往不会轻易降价。其次,企业经营策略也很关键,“牺牲利润、存活下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万科、恒大等部分大型企业,在去年市场过热时期,倚仗融资渠道的丰富,或是为了上市融资,盲目扩张,疯狂拿地,带头推高房价和地价,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场过热。在市场调整之时,或者由于资金紧张,或者由于安全经营的考虑,带头降价或轮番降价,实际是在为自己曾经的错误买单。

  可以说,这些大型企业的调价措施,更多是企业的个案行为,调价的幅度比媒体报道的也要小的多,虽然对整个市场不可避免的会带来一些冲击,但是由于受到规模限制以及区域分布,优惠房源相对全国的总盘子不是太大,最多也就是掀起一阵波澜的影响。

  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那是因为相对于近十年来疯狂涨价的地产行业而言,确实为惊世新闻。尚且,由于我国的地产行业门槛低,利润高仇富心理一直作祟。当“降价”个案落地,炒作者的底气硬朗起来。

  但是,刘轩从研究降价的项目发现两个共同点:1、项目本身存在暴利;2、发展商对项目期望值过高与项目质素不匹配,即性价比失衡。其实,真正的好房子并没有贬值。所以,刘轩研判:降价被炒作毫无实际意义。

  试点推广“不降价”?

  不降价,虽然被写进合同,但是它可以作为试点推广吗?也许,该发展商暂时不愿意有人打搅他的好事。要是推广,呵呵……还是等我把524个客户找到之后吧。哈哈,难免有取宠之嫌,不是吗?

  要是感觉被冤枉,那就请站出来发挥榜样的力量吧!

相关文章

·不降价只是个案 08/10/13

·金地:“失落”的年度计划 08/10/14

·批判的偶像 08/10/13

·戴德梁行:房价未来半年将持续现有水平 08/10/13

·龙湖暗降 部分项目降幅超过50% 08/10/1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