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绿色周」吸引超过60家本地及国际机构参与,举行超过40场论坛、展览及工作坊等,反映香港作为亚太区领先绿色可持续金融中心。
试点计划令花园道三号每年节省超过435,000千瓦小时能源消耗。方案针对提升7,150冷吨制冷设备之效能,该机组为楼高47层的冠君大厦及楼高37层的中国工商银行大厦提供制冷,覆盖总面积达160万平方尺。
必维国际检验集团向SHEIN肇庆物流园颁发《碳中和核查意见书》,确认其2024年范围1和范围2温室气体排放已实现碳中和,成为SHEIN首个零碳物流园区。
法国巴黎银行BNP成功定价15亿欧元高级非优先绿色债券,期限8年可赎回7年,固定息票率3.494%。
湖北省已印发《绿色建材产业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建材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其中,低碳水泥、光电玻璃、3D打印陶瓷等新材料的加速应用,尤为引人瞩目。
作为国际绿色金融中心,香港具备成为亚洲气候转型驱动力的所有要素。香港绿色金融协会愿搭建公私部门合作桥梁,推动区域协作,提升能力建设,促进交易达成。
特区政府正全速发展北部都会区,规划愈来愈明确,包括住宅及不同社区配套,将为集团废物处理、回收服务等多个核心业务带来发展机会。
今年以来香港的可持续债务市场继续稳健增长,2025年上半年发行总额估计可达到343亿美元,按年升15%。
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介绍,我国先后于2021年和2024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碳市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特来电全球首座“超阶零碳大楼”在青岛投用,实现100%绿色电能自给,集成光伏发电、梯次储能及新能源汽车放电技术,推动建筑能源领域新突破。
2023年7月至2025年6月,广东水经济试点项目累计投资约120亿元,其中社会资本占八成,政府资金撬动比近1:4,储备项目总投资超1000亿元。
中国消费者协会8月15日发布《中国消费者绿色消费指南》公开征求意见稿,旨在引导消费者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推动节约资源与环保生活方式。
经核算,2024年生态城生态产品总值为111.2亿元,其中,调节服务类、文化服务类和物质供给类生态产品价值分别为75.4亿元、34.9亿元和0.9亿元。
上海市出台碳市场改革方案,计划2027年有偿配额比例控制在8%以内,2030年进一步提高。方案将实施行业配额总量控制,分行业设定差异化比例,并建立激励系数机制,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国泰航空与DHL合作,提供2400吨可持续航空燃料,预计减少7190吨温室气体排放,助力DHL实现2050年净碳中和目标。
2025年二季度末,苏州市绿色贷款余额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0098亿元,较年初增长13.11%,创历史新高。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数据显示,这一突破突显当地在绿色金融发展和低碳转型方面的关键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