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平的左右互搏 再度被整合蓝城代建如何PK绿城管理?

观点网

2016-12-29 23:09

  • 虽然绿城和蓝城都出自宋卫平之手,但没有了“绿城”的光环,蓝城在品牌认可上或许需要花费更多功夫。

    观点网 绿城和蓝城,这两家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公司,同出自宋卫平之手,有如兄弟一般,但随着宋卫平在绿城的淡出以及一系列业务重组,双方正渐行渐远。

    日前,蓝城集团总裁许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未来蓝城旗下将拥有蓝城小镇、蓝城代建、蓝城农业、蓝城颐养、蓝城健康五大事业版块。

    然而根据6月27日公布的蓝城重组方案,其代建业务将整合至绿城旗下,如今已完成剥离的蓝城再度将代建纳入其五大发展业务,不禁引起市场的关注和疑问。

    蓝城为什么还做代建?蓝城与绿城在代建上怎么分工?双方是否存在一定竞争关系?竞争怎么解决?

    代建之争前传

    梳理历史资料,可以发现,蓝城与绿城在代建业务上的竞争其实由来已久。

    2010年8月3日,宋卫平、绿城房地产及上海欣萍财务咨询事务所就建立蓝城建设管理订立合资协议。宋卫平拥有蓝城建设管理34.6%权益。蓝城建设管理主要在中国从事商业代建业务。

    但同年9月,宋卫平又委托曹舟南(现任绿城中国行政总裁)筹建代建业务,并成立专司负责商业代建业务的绿城房产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换言之,为发展代建业务,宋卫平前后脚成立了两个独立平台。这样的矛盾在绿城的公告中也有提及:董事认为蓝城建设管理的业务可能对本集团的业务构成竞争。

    不过,当时仍由宋卫平掌舵的绿城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针对两者的竞争,绿城彼时在公告中指出,董事提议宋卫平先生豁免遵守非竞争契约,股东已于本公司2010年9月7日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上授出此项豁免。

    当年宋卫平究竟打的什么算盘,现在也难究当中缘由。但当时代建业务并没有对传统地产业务带来太大的影响,这或是蓝城建设管理与绿城建设管理“相安无事”共处的最主要原因。

    直至2014年末中交入主,房地产行业又正值转型阶段,曾经不起眼的代建业务成为了“香饽饽”,蓝城的定位亟需厘清。根据中交的意愿,是将蓝城整合到绿城旗下,但宋卫平却不太乐意。最终,经过一年多的谈判,找到“小镇”这个新寄托的宋卫平开始“服软”。

    2016年6月27日,绿城发布蓝城重组方案。蓝城股东透过公司分立及存续的方式分拆为两家公司,即新蓝城(杭州蓝城致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及蓝城(蓝城房产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重组完成后,主要从事代建业务的新蓝城成为绿城的全资附属公司,这也意味着蓝城代建将整合至绿城旗下。而重组后蓝城的业务包括养老、农业及城镇建设相关的项目,以及与建筑科技、景观设计、装饰设计及营销经纪有关的业务。

    对于这一次重组,市场普遍认为蓝城与绿城之间划清了“楚河汉界”,蓝城原有代建业务被绿城彻底吸纳,整合了养老、教育、农业等资源的“百镇万亿”小镇计划是蓝城新的发展方向。

    然而,剧情的发展并没有如市场如期的方向发展下去,代建的价值也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割舍。

    宋卫平左右互搏

    蓝城集团总裁许峰近日接受的一次媒体采访,再度揭开了蓝城与绿城之间的竞争。许峰称,未来蓝城旗下将拥有蓝城小镇、蓝城代建、蓝城农业、蓝城颐养、蓝城健康五大事业版块。

    “蓝城会把原有的轻资产模式做一些持续的发扬,我们还会有部分的代建,但核心板块还是小镇建设。”许峰强调。

    可以看出,蓝城并没有完全放弃代建,而且依然是业务重心之一。

    一位熟悉蓝城集团的人士向观点新媒体证实了上述说法:“老本行肯定不会丢的,代建还是会做,只是比重会慢慢缩小。”

    根据蓝城的计划,未来收入将有60%来自小镇建设,代建板块会缩减到30%-40%,此外还将有部分收入来自农业、养老、教育等。至于何时能实现,该人士并没给出具体时间表。

    事实上,在意欲继续发展代建业务的同时,观点新媒体从重组方案中发现,当初与绿城整合时,蓝城也并不是净身出户。

    彼时公告显示,在收购协议日期,蓝城于合共16家非全资公司(即创业联盟公司)拥有若干股权。创业联盟公司主要从事建设管理业务。根据重组,创业联盟公司中5家公司的股权将转让予新蓝城,而余下11家创业联盟公司的股权将仍由蓝城保留。

    这也意味着重组后的蓝城可以通过相关创业联盟公司进行现有代建业务,只是公告中特别强调,这并不与绿城有竞争,因为蓝城的工作是直至完成现有项目或终止有关合约。

    但从许峰和上述知情人士的表态来看,公告中的约束也不是“一网打尽”。事实上,对于目前小镇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的蓝城来说,依靠代建老本行实现盈利也属必然,那竞争就在所难免。

    谈及未来的竞争,上述熟悉蓝城集团的人士显得颇为淡然:“(代建)这个市场很大,大家都可以做,大家都有机会。”

    而另一方的绿城面对竞争同样显得云淡风轻。绿城管理集团总经理李军向观点新媒体表示,现在市场做代建的公司有很多,不仅蓝城,还有朗诗、滨江、建业等等,竞争肯定是有的,但绿城的品牌优势、经验和实力会更强。

    李军进一步指出,绿城管理现在是中国最大的代建企业,而且只做代建,会做得更纯粹。

    据观点新媒体了解,绿城管理目前拥有三大主体,包括绿城鼎益、绿城时代以及新蓝城,在并入新蓝城之后,绿城管理的代建规模也得到了明显增长。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30日,模拟重组整合后的新绿城管理集团合并管辖项目合计达到166个,规划总建筑面积约5,225万平方米。李军透露,其中有40个其他代建项目,以及60个政府保障房代建是来自蓝城。

    蓝城官网显示,截至2016年6月,已先后进驻70余个城市,蓝城集团及下属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已累计签约各类代建项目逾200个,总建筑面积超过5000万平方米,其中政府代建项目122个(竣工面积560万方,全年在建面积1640万方)。

    换言之,绿城管理拿走了蓝城一半的代建项目。单在规模上,蓝城也从原来的一哥退居到第二。

    不过,对于蓝城来说,规模之争可能不是最主要的,品牌或许才是竞争重点。在重组前,蓝城代建业务一直使用“绿城”系列商标,这也是蓝城代建规模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但李军透露,重组后,未来蓝城将不能再使用“绿城”这个品牌。

    虽然绿城和蓝城都出自宋卫平之手,但没有了“绿城”的光环,蓝城在品牌认可上或许需要花费更多功夫。除此之外,背靠中交、启动上市,绿城未来在项目获取上以及资金上的优势也可能更加明显。

    李军表示,未来绿城会更多地跟政府、央企合作,因为他们资金实力比较强,而且会集中在一线和省会城市。

    但也有市场人士指出,蓝城的工作重心更多是小镇建设,与绿城在代建上的竞争其实并没有那么正面,另外,小镇业务里面包括了很多养老、医疗、教育等服务的探索,这对于蓝城后续做代建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现在房地产行业更强调的是服务。

    话虽如此,但对于目前仍为绿城联席主席,但同时持有蓝城70%股份,担任第一大股东的宋卫平来说,面对着这两兄弟竞争,却也难免陷入左右互搏的尴尬。

    撰文:黄银桥

    审校:刘满桃

    致信编辑 打印
  •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

    代建

    蓝城

    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