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天平:“去中远化”的远洋地产
作者: 陈小丽     时间: 2010-09-01 02:05:02    来源: [ 观点网 ]

在“去央企化”路上再次迈出了一大步的远洋地产,旗下北京单体规模最大的保障房项目远洋润园即将推上市场。

  观点网 陈小丽 在2010年远洋地产一直积极参与的保障房建设,为公司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及趋于多元化的盈利模式。目前,经过近一年打造的北京单体规模最大的双限房项目远洋润园将推上市场。

  首次参与保障房建设

  “远洋润园这个项目保障分两期建设,首期的1125套(约9万平米)双限房已于去年四季度开工,目前大部分楼座已接近封顶,计划明年5月竣工入住。第二期的约1582套双限房和252套廉租房在今年5月已全面开工建设。”远洋地产方面向观点新媒体介绍,首两批的保障房选房活动已分别于6月28、29日,8月9、10日顺利完成,共950户中低收入家庭选到住房,预计第二期的保障房预计将会在年底前推向市场。

  据介绍,远洋润园是远洋地产第一个包含保障性住房的开发项目,是远洋地产于2008年底通过招标方式取得的管庄限价房项目用地,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米,建成后将提供商品房和双限房各占一半(双限房2707套),其中还包括1万平米的廉租房(252套)。此外,配套幼儿园、菜市场等社区生活服务设施也将同期竣工并投入使用。

  对于远洋地产而言,虽然参与保障房建设尚属首次。但除了这个规模最大的双限房项目,远洋地产首个含政策性租赁房的石景山石槽E04项目也已在议事日程。

  远洋地产认为,加大对保障房的建设是整个企业的战略布局上考虑的问题,不仅仅是政策调控下的原因。此外,这更是房地产企业走向成熟,日益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表现。

  远洋地产董事长李明曾坦言,对于介入这些项目有两个考虑。“一方面是,国家在两三年之前已经提出加大建设保障性住房,作为主流开发商肯定加大力度参与和介入保障性住房建设当中;另一方面是,从事住宅地产开发就躲不开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个问题,所以是由整个保障性住房部门决定我们企业参与的力度。”

  远洋地产强调,商品房和保障房建设都是企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企业发展中业绩增长与品牌建设的“双轮驱动”。

  “从政策上来看,保障房市场受到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贴近民生,发展前景具有有力支撑;从企业自身来看,远洋在寻求赢利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适当均衡’。通过合理核定保障房建造成本和利润率,兼顾建筑成本波动、成本回收周期等外部因素,并使合理的节约成本回归企业。这样,在造价既定情况下,可以通过企业内部的优化管理来降低成本、扩大回报空间。”远洋地产并不掩饰对保障房市场发展空间的看好。

  “去央企化”后 远洋的天平

  对于当前包括远洋、万科、保利、绿城在内的房企不断加大对保障房的投入力度,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宏观调控之下,住宅市场陷入低迷,调控政策重点倾向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决心。此外,住宅地产市场竞争激烈、地价高涨导致利润空间缩小,住宅开发的利润率未来还会持续走低,保障房业务的优势未来可能更加明显,保障性住房市场是一片蓝海。”

  该人士还指出:京津沪廉租房用地极少。其实每个企业都愿意做保障房,但是保障房项目太少,主要在商品房中搭配一部分,几乎每个拿地的企业都在做。此外,地价低才能做保障房,可以为企业带来一些其他的土地和机会。实际上,保障房一直是央企国企的专利,小开发企业根本没资格做。”

  但实际上,早在今年3月中旬,国资委发出78家非地产主业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的“限退令”后,中远国际就明确表态将在半年内退出其持有的远洋地产16.85%股权。

  8月中旬,中远国际亦再次宣布,公司拟于一年内择机以不低于每股5.4港元的价格出售至多9.499亿股远洋地产股份。

  同样,就在8月30日,就中远国际宣布出售远洋地产股权一事,中远国际执行董事执行董事梁岩峰明确表示,目前对于出售房地产暂时未有安排时间表,需要先获得股东大会通过,但未来会择机出售。梁岩峰坦言,有兴趣洽购远洋地产的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为数众多。

  有业内人士就评论指出:“中远从远洋地产退出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几年以来退出过程会是持续的,在‘去央企化’路上的远洋地产,参与保障性房建设将是对于自身产业模式的拓展和业绩增长点上继续有效的平衡。”

  一名熟悉保障房运作的行业人士就表示,参与保障性房建设,尽管没有商品房开发的利润高,但无需承担市场风险,并能获得3%的净利润和2%的管理费率。在目前商品房市场风险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加强保障房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公司资金利用率和回笼现金流。

  此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近日就撰文称,保障性住房对开发商的影响是机遇大于挑战。

  巴曙松在文中就写到,首先,虽然保障房建设利润率为3%-5%左右的水平,但是随着政策层面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力推进,未来保障房的需求量与建设量将呈现大规模增长,而且供应的收入群体也比较稳定。其次,保障性建设与商品房相比,不仅不容易受到调控政策的冲击,而且也将受到政府的鼓励,在资金来源和土地供给方面都将享受到一定的政策支持。

  巴曙松指出,按照3%-5%的保障房利润率,5倍左右的自有资金杠杆将使开发商获得15%-25%的资金收益率,相比当前不断受到调控的商品房市场,这一收益率水平不仅可以成为开发商获取盈利的过渡模式,而且也可以作为一种长期的发展方向,为之提供相应的盈利空间。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