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

观点时评 >

>

>

正文

观点时评:需求仍在但无碍政策调控
作者: 孔艺华     时间: 2010-06-17 02:15:17    来源: [ 观点网 ]

用一系列政策来把房地产政策推向目标轨道,虽显得不合市场规则,但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观点网 孔艺华 北京楼市在近日不经意地出现了一个小爆发。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周即6月9日至6月15日,北京预售住宅网上签约数为1247套,环比上一周数据大增98.6%。

  如果要说在这些天里发生了什么事,或者是中国传统的端午假期,或者是国际瞩目世界杯比赛,总之总有一个理由让北京的开发商降了价,万科如此,富力、合生创展、金隅股份等等也都纷纷跟进。

  就这样,“成交量持续下滑,单价却坚挺的时期”成为过去。诚然,“降价”在北京已经不再是一个敏感词,也不再是个别开发商的试探性行为了。

  而如前文所说,在过去的一周,北京预售住宅网上的签约数出现了大幅的上升。在拥有“最严厉调控细则”的北京,有理由相信,这些突然涌现的数字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出北京楼市的刚性需求仍在。

  同时也有理由相信,目前正处于观望状态,期待政策固化再出手的潜在购房者不在少数。既然这种对房地产产品的强大需求仍在,在这种供求关系下,开始有人楼市调控能取得怎样的效果,担心本论调控又会否重蹈之前几次调控的覆辙。

  实际上,本论调控雷声初现之时,这种担心就已经存在。担心这次的结果会像之前几次的楼市调控一样:小调小涨,大调大涨。调控政策的落实程度及能否持续坚持,被普遍认为是本论调控成功与否的关键。

  虽然很不情愿,不过要注意的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毫无疑问地是个政策市场,尽管不少人一再强调中国房地产是个市场化充分的行业。

  政策愿意放开的时候,你当然可以很自豪地标榜房地产是个竞争充分、市场化程度高的行业。但一旦政策要来调控,王石也只能去挑战珠峰了。

  不过就调控前的楼市而言,房价过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光靠市场自身去调节显然不可能,政府的行政介入成为了必然。因此,用一系列政策来把房地产政策推向目标轨道,虽显得不合市场规则,但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高举市场经济大旗去抨击政府的干预,在国计民生面前反而显得不合时宜。

  实际上,自4月中旬“国十条”等其他相关调控政策相继出台起,政府平抑房价的决心就表露无遗。只不过从北京细则始,广州、重庆等城市细则慢慢趋于温和又令人们对房价反弹的担忧升温。

  6月11日,有住建部官员在公开场合表示,当下楼市调控政策不会半途而废,又在某种程度上稳定了军心。但不管怎么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场总理与总经理之争,前者已经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你可以说这是市场之哀,但至少是国民之幸。

24小时热点>>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22375222 或来函ed#guandian.info(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