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点论坛中国行_2009年度论坛 - 不确定经济走势下的房地产
纽约时报:海地悲剧的背后

  1989年10月17日,加州北部湾区发生里氏7.0级地震,63人罹难。本周,海地首都太子港也爆发了一场相同级别的地震。红十字会估计这场灾难的死亡人数在4.5万到5万人之间。

  这并不是一个关于自然灾害,而是一个关于贫穷的故事。这个故事倾诉的是粗制滥造的建筑物、差劲的基础设施以及糟糕的公共服务。星期四,奥巴马总统对海地人民说:“你们不会被放弃,被遗忘。”如果他打算信守这份承诺,那么他就必须借助这场灾难,重新思考美国应对全球贫困问题的策略。他也不得不承认几个难以接受的真相。

  第一个真相是,我们并不知道如何用援助减少贫困。过去几十年以来,世界已经花费了数万亿美元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没有接受太多援助的国家(比如中国)取得了巨大发展,贫困人口显著降低。而像海地这种接受了大量援助的国家却鲜有进步的迹象。

  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名为《促进发展的因素是什么?》(What Works in Development?)的文集中,一群经济学家试图理清我们已知道的事情。情况极其严峻。他们并没有发现哪一个政策杠杆与经济增长持续关联。发展中经济体前后十年的表现几乎没有任何相关性。在减少腐败方面,也没有一贯行之有效的方式。甚至改善治理机构的努力,似乎也没有带来预期的成果。

  经济学家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注意到了这些文章谦恭的语气。“促使经济增长的最佳方式,是不是实施某种形式的增长政策,对于这一点我们并不清楚。或许驱使经济增长,根本就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第二个难以接受的真相是,微观层面上的援助虽然极其重要,但还是不够的。鉴于宏观发展的失败,救援组织经常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微观项目上。一万多家组织在海地履行这种使命。据一些人估计,海地人均拥有非政府组织的数量比世界任何地区都要高。他们正在做主耶稣的工作,尤其是这几天。但这些暴风骤雨般的努力似乎并未带来广泛的变革。

  其三,是时候把文化这一棘手问题置于解决全球贫困事业的中心了。海地为什么这么穷?没错,它有一段被压迫、被奴役、被殖民的血泪史。但同样有此经历的巴巴多斯却发展得非常好。海地经历过残酷的独裁统治,而且深受腐败和外来入侵之苦。但多米尼加共和国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它的情况要比海地好得多。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在同一个岛屿上,基本环境并无二致,但这两个国家差别之大,对比之明显,为全球罕见——一边是树林和一派进步的景象,另一边是滥伐森林、贫穷和过早死亡。

  正如劳伦斯·哈里森(Lawrence E. Harrison)在其著作《中间自由派眼中的真相》(The Central Liberal Truth)一书中所解释的,同世界大多数最贫穷国家一样,海地饱受抗拒进步的文化影响之苦。它还受到巫术的影响,这种巫术传递的讯息是,人生无常,做规划是徒劳之举。在海底社会,人际间的不信任程度非常高。责任经常没有被内在化。父母通常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对其置之不理,当孩子长到9岁或10岁时,经常遭受严厉的惩戒。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尊敬他人的文化。但一些文化对于进步的抵抗性高于其他文化,而其中的某一种文化则加剧了灾难的严重性。

  第四,到了推动当地人领导的家长式治理制度的时候了。我们在海地的做法同在海外其他地区的做法如出一辙:先投一笔资金,尝试着解决贫困问题,然后在微观社区层面上做一些努力,但真正有效的项目往往需要侵入性的家长式治理。

  实施类似哈莱姆儿童区(Harlem Children’s Zone)和“无借口入学”(No Excuses schools)这些项目的人知道,他们搞不清楚造成贫穷的所有因素,但他们并不在意。他们打算用高要求、高强度的绩效文化取代当地的文化成分——其中涉及养育儿童的新做法、更严格的入学要求以及更好的工作表现等方面的内容。

  我们现在就应该在海外采取这种方式。我们应该寻觅可以在类似海地的地区创造“无借口入学”这类反主流文化项目的领导者,让人们(可能仅仅是一个社区或一所学校的人)产生中产阶级的假想、体验成就感,并对他们施以严格的、可衡量的要求。

  已故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曾经承认,文化是难以改变的,但在经历了严重创伤之后,文化的确可以改变。这场地震当然是一种创伤。唯一的问题是,外部世界是否继续采取昔日的老旧方式。

相关文章

·海地岛的前世今生 10/01/17

·中海8.38亿摘得大连石门山地块 10/01/15

·读书的人,不读书的城 10/01/14

·“3+X”发展模式 万科“潜入”唐山掘金 10/01/14

·罗康瑞:飞越新天地 10/01/1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