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之后,刘晓光重回博鳌,他总是提问:“要变,但应该怎么变?”
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人们依然执着于对形势的讨论与论辩,这已经成为行业的常态。但2008-2009年的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集体性困境,恰恰在这一轮市场调整过程当中开始显现出来。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个行业面临的也许正是一场巨大的变革。
潘石屹的案例可以说明问题。在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上,潘石屹开始抱怨这个行业不公平,他希望这个行业的所有企业能够在一个公平的起跑线上。
潘石屹的抱怨说明SOHO中国遇到困难。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组委会专门为观点机构理事设置了一个“理事博鳌沙龙”,主题讨论市场竞争力。在众多房地产企业对部分企业竞争力的评估当中,SOHO中国的得票率偏低,似乎行业对SOHO中国模式的竞争力已经产生了不认同的态度。
逻辑的两面是:SOHO中国可能遇到了并非完全公正的待遇,但潘石屹是否需要反思自己?SOHO中国是否需要改变?他们无法获取更多的土地,于是潘石屹选择了改变,他终于走出了北京,进军上海。
SOHO中国的问题推而广之,中国所有的房地产企业是一样的,很多企业拿不到地,对于资本强势型的房地产企业的扩张缺乏足够与之竞争的方式与手段。对于并非完全公平的商业竞争环境,我们缺乏足够的成长力。
在2008年市场调整之前,大多数房地产行业在享受中国地产黄金十年的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商业路径,无论此种商业路径是自身实践和思考而来还是模仿而来。我们所知道的是,这些模式并非都经历过市场周期和不确定的宏观政策的检验。
2009年,我们恰恰是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未经历过周期检验的商业路径一旦成为习惯,往往制约企业的创新。于是,2009博鳌房地产论坛,人们遇到的问题依然是:关注宏观政策走向,对当前企业战略进行微调——以往的经验,并未被完全打破。
·第三城演义城市观点论坛论剑重庆 09/09/14
·十月金秋西安行:城市观点论坛解读地产未来 09/09/14
·观点一周评述:地王之下的傻瓜和聪明人 09/09/14
·融创新传 孙宏斌再启上市梦 09/09/07
·“憨大”碧桂园高息融资 折射民企困境 0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