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本旧书,不但是指出版的年月,还有从薄薄的书页、老北京照片背后透出的厚重历史,与繁华喧嚣的现代生活的格格不入。老舍,一个现代文坛不可或缺的名字,而北京,正是他生于斯、长于斯,并且为之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老城古都。这本《老舍的北京》收集的是老舍在1930-1950年代的作品。他谈他的童年故事,他的家人,还有大杂院中底层老百姓的故事。
与其他的名家作品选集不同的是,书中所有的摄影插图都选自摄影师沈继光的作品。老舍之深爱北京,是爱她的城墙巷道,爱她的风情习俗,更爱那些和他一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因此老舍的大部分作品反映的都是北京底层百姓的声音,有着十足的“京味”。同样一份爱,摄影师沈继光却是用镜头去表达的,他的足迹遍及了旧城的每个角落,他将自己对老北京的爱凝聚在了一幅幅“残片”(摄影师对其作品的自称)之中:老庙破门、残垣断壁,摄影师留给我们的是一份远去的回忆。
老舍的诞生地在护园寺附近的小羊圈胡同,现称小杨家胡同。从看得见的画面,便联想到老舍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门洞只有二尺多宽,每逢下雨或刮大风,我和小姐姐便在这里玩耍。那块倚门的大石头归我专用,真记不得我在那里唱过多少次‘小小子,坐门礅’”(《小人物自述》)。白云观庙会常见的玩具布老虎、风筝、空竹、花楞棒、拨浪鼓和木刀等,老北京通常称为的“耍货”前门大栅栏的聚元斋和天桥的“茶糖李”,这些老北京传统风味,在老舍《北京的春节》中都有描述。沈继光用镜头留下了它们。无论是胡同、院落、民宅、巷道、戏楼、当铺,还是布店、玉器店、杂货店、银庄银号、棺材铺都纳入画中,因为这些都和它们的城市和人融为一体,从而使我们体味到更古老、更真实、更平常,也更富人情味的北京风貌。
然而由于城市的发展,“残片”不可避免地日渐消逝,让人悲哀而叹息。我想,下次再路过北京,一定再次走进那些老街和老巷,感受那份辛苦与卑微,和那种置身于古老文明中的亲和平实与幸福。
·亿城8.8亿受让青龙湖项目 09/09/14
·第三城演义城市观点论坛论剑重庆 09/09/14
·十月金秋西安行:城市观点论坛解读地产未来 09/09/14
·中国经济的“花房姑娘”情结 09/09/14
·莫让轮胎特保案变成斯-霍法案 0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