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上海楼市连续数月供应不足的“贫血症”和商品房销售中的“捂盘惜售”状况,上海市房管局终于出手。
最近出台的《上海市商品房销售方案备案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商品房的销售方案须经备案并在售楼场所予以公示;区县房管部门则应通过销售方案备案和房地产登记等手段,制止开发商捂盘惜售。
上海市房管局重申,商品住房项目超过3万平方米,确需分批预售的,每次申请预售面积不得少于3万平方米。
“严打”风暴来临了!!
这是对楼市的“重拳出击”还是“隔靴搔痒”?
开发商:捂盘是我们的本能
“捂盘,是一种自然经济行为。”
“这是个消极的政策。”
“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要听党的话,做党的好孩子!”
“肯定会有对策的。”
每次新政策出台,看似大难临头的开发商都不会坐以待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开发商总有办法绝处逢生,“刀下”总会“留人”的。
“不买账”成潮流
“捂盘,是一种自然经济行为。”华燕置业副总经理林森将这个定义作为对记者的开场白。
他形象地拿橘子作了一个比喻:假如橘子是生的,就需要捂一捂;如果熟了,那再捂就烂了。楼盘也是这样,在市场自由竞争的机制下,因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捂盘,是开发商自然的选择。
因此,针对当前商品房销售中“少量多批”、“捂盘惜售”而于近日出台的《上海市商品房销售方案备案管理暂行规定》中,才会把早在2007年12月就发布过的“申请预售面积不得少于3万平方米”这一条规定进行重新申明。
对于这个硬性规定的政策,开发商们颇有微词。
景瑞地产营销总监杨子江表示:“假如有些楼盘就没到3万平方米怎么办?人家并不是有意捂盘,不能一刀切啊。”
“这是个消极的政策。”林森表示,着力点落于“控面”而不是“控价”,没有核准价格的机制,不能达到“量价兼顾、同步调控”。现在有些政策缺乏综合考虑、统筹全局,而过于生硬,可能起到与初衷相反的调控结果。
中海地产上海公司董事经理丁颖则认为,前两年的土地压缩和金融寒冬,使开发商延缓了建造速度,有些甚至根本没有项目,这才是导致今年上半年供应量的紧缺和市场火爆的根本原因。杨子江与她持相同看法:“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严打捂盘惜售”这一招,基本没有开发商买账。
·金宇置地3.65亿获呼和浩特优质地块 09/07/28
·业绩大降:中新地产恐难解债务死结 09/07/28
·南京江宁核心区规划近日出炉:住宅用地有限 09/07/28
·前门大街:高价租金之困 09/07/28
·快讯:上海倒楼事故开发商被吊销资质 09/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