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对此帖子的态度是:不加精,不置顶,不删除,不屏蔽,总之,是低调处理,仍由它做自由落体运动。但是对范仲淹却没这么简单了。很快朝廷降下诏令,把范仲庵贬出京城,调到河中府任副长官(通判)。秘阁的同事送他到城外,大家喝酒饯别,同事安慰他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三年后,刘太后死了,宋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京城,担任右司谏。这个职位就是专门抨击朝政的言官,使得范仲淹如鱼得水。
不久,年轻的宋仁宗在宰相吕夷简的怂恿下,打算废掉郭皇后。消息传出来之后,朝中一片哗然。范仲淹等十多人联名发帖,称“郭皇后没有过错,不能废除废”。宰相吕夷简早有准备,抢先一步命令有关部门对相关帖子一律封杀。
范仲淹等人见帖子无法发表,更不可能被皇帝看到,竟然集体跑到皇帝卧室门口进谏。我们可以想象一番:老的少的大臣们一排一排跪在门外,煞是壮观也。但无论范仲淹等人如何力争,守卫殿门的内使只是紧闭大门,不予通报。
第二天,范仲淹等人入朝,准备召集百官,与吕夷简在朝廷上展开真理大讨论。然而,宋仁宗的圣旨突然到来,将孔道辅和范仲淹贬出京城,其他进谏大臣扣除半年工资。
这一次送范仲淹的同事就少了很多,送行者还是称赞范仲淹:“愈觉光耀”。
范仲淹在苏州因为治水立下大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荣衔,做了开封知府。照说,经历了两起两落之后的范仲淹,应该对官场的各种潜规则烂熟于心了,如果吸取了教训,以后循规蹈矩的做事和做人,凭着他硕士研究生的文凭,前途不可限量。但这不符合范仲淹的性格。范仲淹的性格是什么呢?就是喜欢折腾。
这一次,他搞了一个大动作。
这时候的宰相吕夷简已经羽毛丰满,牢牢的把持着朝政。吕夷简信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八字真言,所提拔的官员不是他的亲戚,就是他亲戚的亲戚。朝内大臣对此是敢怒而不敢言。范仲淹就下了狠功夫,自己在朝廷进行独立调查,并以此绘制了著名的《百官图》,献给宋仁宗。
这幅《百官图》当然不是为百官画像做传,范仲淹也没那闲工夫。里面细致而尖锐地指出哪官员的升迁是合格的,哪些官员的升迁是有问题的——虽然主要的矛头是针对宰相吕夷简,但也委婉的批评了宋仁宗不该放权,仍由吕夷简主持朝政。
应该说,这一份《百官图》用事实说话,力度是很大的。但吕夷简何许人也?宋真宗时代他就在朝廷混了,宋仁宗一即位,他就担任宰相,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辅佐年幼的皇帝,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深得宋仁宗信任。吕夷简面对范仲淹的挑战,表现出了良好的政治素养。他只用了四个字就扭转了原本对他不利的形势:“别有用心”,直接将范仲淹踢出了京师。
范仲淹卷起铺盖卷灰溜溜的滚出京城,还是有人送他。这人就是为人正直的王质,当时他正生病,还是带着几罐酒来了,并且表扬说:“范君此行,尤为光耀。”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笑得眼泪都出来了,他说:“我到现在为止已经是三光了,下次如果你再送我,请准备一只整羊,作为祭吧。”
就在大家都以为范仲淹仕途就此了了的时候,他居然又东山再起了。
北方的少数民族党项族人,原来住在在甘州和凉州一带,本来臣属于宋朝。从宝元元年(1038年)起,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国,自称皇帝,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等地。西夏突然挑衅把过了三十多年安稳日子的宋朝打得措手不及,朝廷内外乱成一团。
在这关键时刻,吕夷简主张起用范仲淹经略陕西边境。事实证明,吕夷简的眼光还是很独到的。因为范仲淹不止是一个优秀的言官,在打仗方面也是一套一套的。
主帅夏竦迅速制定了反攻计划,派尹洙谒见范仲淹,请他与韩琦同时发兵.范仲淹与韩琦、尹洙都是非常好的朋友,却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不肯答应出兵。尹洙慨叹道:“韩公(韩琦)说过,‘军人打仗要将生死置之度外’。您今天过于谨慎,看来真的不如韩公。”范仲淹说:“我不是为自己的生死考虑,而是为整个军队,上万士兵的生命着想啊。所以不得不谨慎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