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红星 买房年代 2009五一黄金周特刊隆重推出
我们拥有拯救地球的能力

  我们有能力拯救地球吗?是的,我们能。而现在,正是开始行动的绝佳时机。

  2008年的总统大选终结了“垃圾科学”在美国首都的主导地位。采取有意义的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几率——或许通过实施排放物的“总量管制和交易” 制度(cap-and-trade)——已经陡然增加。

  但是,这一行动的反对者声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将使美国经济受到毁灭性打击。因此,非常值得指出的是,正如否认气候正在变化这一事实是垃圾科学一样,那种认为一旦我们针对气候变化采取某种行动,就会导致经济灾难降临的预测,是垃圾经济学。

  是的,限制排放是有代价的。当我这样一位“持有证书”的经济学家听到“绿色经济”的热衷者信誓旦旦地说,保护环境是“只有收益,没有付出”的美事时,我便不由得打起了哆嗦。

  但是,现有的最好估计显示,只要我们分步骤地实施温室气体排放限制计划,它的成本便是适度的。同时,现在致力于这一计划,的确有可能帮助经济从当前的衰退中摆脱出来。

  首先谈论一下成本。

  “总量管制和交易” 制度会提高任何一种直接,或间接导致化石燃料燃烧的事物的价格。尤其是,电会变得更加昂贵,因为这么多代人以来,电都是燃煤发电厂生产出来的。

  电力部门可以通过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方式,减少它们购买“排放许可权”的需要——当然, “总量管制和交易”制度的要旨就是激励它们这样做。但是,电力行业为了限制排放而采取的各种措施——例如,转向其他能源、捕获并隔离它们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无疑会提高其运营成本。

  如果“排放许可权”被拍卖的话(理应如此),可以用拍卖所得给予消费者一些折扣,或者减少其他的税收,这样做可以部分抵消价格增长的影响。但是,这种补偿是不完全的。与没有气候变化政策的情况相比,消费者最终的开支要更多。

  但是,到底会多开支多少呢?不会很多,包括美国环保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以及麻省理工学院(MIT)“排放预测和政策分析小组”在内的一些审慎的研究者作出这样的表示。MIT小组的研究表明,即使实施严苛的限制,美国人在2050年的消费量也只会比没有排放限制的消费量,少2个百分点。这依然会给生活标准的巨大提升留下空间,这样做仅仅会使经济的年均增速减少二十分之一个百分点。

  当然,有许多人坚称成本要大得多。然而,奇怪的是,这样的断言几乎总是来自那些自由市场经济的信奉者——这些人声称,他们相信自由市场经济具有无与伦比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它可以轻而易举地摆脱世界上有限的原油、耕地和淡水资源施加的限制。

  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相信美国经济有能力应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限制呢?在“总量管制和交易” 制度下,排放权只不过是另一种稀缺资源而已,在经济学术语上,这与耕地的供应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不必说,像纽特·金里奇(Newt Gingrich)这样的人——他说,“总量管制和交易” 制度将“惩罚美国民众”——并不是这么想的。他们只是认为,“资本主义是好的,政府是坏的”。但是,如果你真得信奉市场的魔力,你也应该相信,美国经济应对排放限制的能力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说,我们完全有能力承受一项坚定的气候变化政策。同时,致力于这样的政策,对于当前身处经济困境的我们来说,确实大有裨益。

  此刻,美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断下挫的商业投资。在房市崩盘和虚弱的消费需求的影响下,许多企业深受产能过剩的困扰。面对这样的局面,它们找不到投资的理由。

  但是,假设国会颁布法令,要求从现在起2年或3年之后,开始逐渐收紧排放限制,又会如何?这样做,并不会即刻对价格产生影响。然而,这会对新投资(比如,对低排放的发电厂、以及节能工厂的投资等等)产生显著的激励效应。

  换言之,致力于温室气体减少,在中短期,将会产生与重大的技术革新相同的经济效果:它将给予企业一个投资新设备和设施的理由,即便它们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鉴于经济当前的症状,这正是它所需要的。

  对经济的短期推动,并非采取气候变化政策的主要理由。重要的是,地球正处于危险之中,我们等待的时间越长,危情便会越严重。但是,这是迅速采取行动的一项额外的原因。

  那么,我们有能力拯救地球吗?是的,我们能。而现在,正是开始行动的绝佳时机。

相关文章

·危机起因探究 09/05/07

·危机年代读书去 09/05/07

·如果马克思还活着…… 09/05/07

·三城演义 地产风云 09/05/07

·从金融宽松看房地产市场回暖 09/05/07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