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红星 买房年代 2009五一黄金周特刊隆重推出
韩公子食客三千

  士人的传统就是如此,面子和里子一个都不能少。

  从昨天到现在,有许多网友到我这里留言,建议我去给韩寒的杂志投稿。起因是韩少在Blog里公布了征稿启事和稿酬标准,其中的亮点是稿酬:一个字1块钱甚至2块,一张图片1000到5000。可惜时机没有把握好,博文在五一期间发布,目前只有几家媒体跟进。如果是在收假之后,有这样的新乐子,网络世界估计一下就会开锅了。

  韩寒办杂志,到现在都还是一件相当模糊的事情。从征稿的需求来看,杂志涵盖“小说,杂文,时评,散文,人物,新闻,记事,诗歌”,谁能告诉我这本杂志是干什么的?关于杂志的方向,韩少在博客最后提了一句:希望他可以帮助好人,惩治坏人。听起来像是一本评论杂志,或者法制文学。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杂志人看了怕是会哈哈大笑,说一句:杂志,不是这样办滴。

  这个故事如果能成立,大概需要两件事:一、韩寒把自己的个人品牌转化为杂志品牌,他的粉丝成为主力消费人群。在这个故事里,韩寒并不在首发位置,郭敬明早已经在那么做了,去年好像赚了1000万。二、完成等式:最昂贵的稿费=最好的稿件,一分钱一分货,这样的话,操作“中国最好的文字”这一概念,就可以规避主题驳杂不清的缺陷。此外,还有两件极为重要的事情没有任何资讯:一、杂志的主编是谁?这个人会决定杂志的调性。二、杂志的渠道如何?它决定了最后这份杂志能否抵达受众的手中,韩寒的读者有许多位于中国二三线城市,怎么让他们能够买到是个大问题。也许,韩寒前几天在淘宝开店,就是为了这个吧。

  甚至没有必要去讨论上面这些技术细节,测算一下资金就已经足够了。推一本杂志需要多少钱?这个数字应该过千万,在盈利之前,需要足够的资金苦撑,准备先亏损个三年。考虑到韩寒每年赛车的花费,这本杂志所能投入的资金大概远远到不了千万级。不过,别人砸上千万,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品牌的养成和渠道的建立。韩寒用自己的名字做担保,可以节省相当一部分费用。即便如此,这个项目依然风险极大,能否被允许办下去都是问题。办杂志是做生意,韩寒的这笔生意不确定因素太多,有点孤注一掷、以小搏大的感觉。

  很多网友对高稿酬很感兴趣,的确,它是事件的新闻眼。只是它涉及文人和钱,就变得非常微妙。韩少拿出用人民币砸死人的架势,其实对于杂志是种伤害。中国文人爱钱爱名爱美色是真的,但是得到这些东西的路径却极为曲折。我想任何一个编辑都会赞同我的观点,当编辑和文人约稿的时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表演。谈论到稿酬的时候,双方都会小心翼翼,而且绝对不能一开始就谈。首先是要道出仰慕,说明约稿乃是为了使得文脉得以延续,使得人众能都聆听先生妙音。然而才能不经意谈到钱的问题,价格应该满足对方对自己身份地位的认知,否则,接下来的谈话将围绕“这真不是为了钱”而展开半小时以上。对方越是有名,情况也就越是如此。编辑和作者都装作不在意稿酬,而是在探讨文化,但实际上大家是在用文化来谈钱。

  之所以会那么麻烦,是因为传统中国社会对文人有风骨上的要求,直接谈钱被认为是降低了品格,不被允许。如果拍一沓人民币在桌子上,要求对方写点东西来,这种行为会被视为极端的无礼。当然,无礼与否和钱的厚度有关。厚到一定程度,厚度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尊重的体现。千字五百对于名家来说是种侮辱,千字十万呢?五十万呢?一百万呢?饭店里的题字不就是那么来的么?写字本身就是一种生意,品格是一种价格保护措施,只是文人不可以参与庸俗的生意,所以事情变得很复杂。

  韩少强调价格优势,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一旦稿酬标准变得很醒目,前去投稿的人就会被视为贪财,伤害了文人的品牌。所以,未必高价就意味着高手纷纷投稿。同时,这种高稿酬会使得杂志成为行业公敌,因为它坏了行规。尤其是这本杂志很成功的话,意味着会逼迫同行的成本上升,使得大家不得不支付更高的稿酬。中文稿酬不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哪怕是在香港,一个英文记者和一个中文记者的稿酬都会相差数倍。但是,如果把它当成是芝麻开门的咒语,那就错了。中文稿件价格低是个现象,不是问题本身。它不属于那种攻敌之所必救的点,按下这个点,不会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出现,现在的格局也不因为有任何改观。

  现在韩少的这种做法,等于是把台下的部分放到台面上来摊开说。事情不是这样的,文化类的项目,台下的部分必不可少,但是台上的故事也很重要。一定得有个什么故事,套上某个概念,绑定某种价值观念,把“文以载道”中的那个“道”大张旗鼓地宣布出来。这样,既有面子也有里子,事情才做得成。士人的传统就是如此,面子和里子一个都不能少。有时候,面子甚至比里子重要,为了在特定的杂志上露一次面,可能作者倒贴都愿意。事关虚荣和贪婪,这两个好胃口都得满足。

  总结一下,韩寒的杂志定位模糊,不确定因素很多,尚未面世就成为行业公敌,操作的重点有偏差。。。。。。然后有傻逼会看到这句话之前就激动万分地去留言:和菜头,你就是嫉妒韩寒。事实上,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但是我还是希望韩寒的杂志能够成功。而且,这事未必全无希望。在稿酬上做突破,这很好,如果在其他杂志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上也进行突破,建立起全新的产业链条和模式,为什么就不可能呢?做杂志的人很多,但是彼此之间只是复制而已,从业者觉得杂志就应该是那样,也就如此一直操作下来。终于有个人觉得不应该是如此,那么也许他能够因此带来变革。在历史上和生活中我们已经看过多次,行业的巨大变革未必都是业内顶级人士带来的,一个陌生的门外汉走了进来,然后一切都不同了。

  我也会向韩寒的杂志投稿,因为我这个人天生贪财好色,好逸恶劳,从来不和钱过不去。我个人希望韩寒的杂志能够成功,甚至带动整个行业提高稿酬标准,这样中国也少一些面有菜色的写手,文人不再是作为清贫的同义词出现。现在还应该是在五一节期间吧?那么,尊重劳动,请数出人民币来。

相关文章

·“强迫”的人生无需解释 09/05/03

·奥斯卡十四位风云女主角 09/04/29

·张永和:超城市化语境中的“非常”十年 09/04/28

·方德弟 沈阳高端住宅市场发展危与机 09/04/28

·林勇 人居诉求是建筑的永恒风格 09/04/28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