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体系真的健康吗?

  由于没有“西方病”,比如开放的体系、愚蠢的监管者和贪婪的银行家,中国躲过一劫。

  在当前全球衰退背景下,对于如何解释中国金融体系表现出的适应性,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其中,目前最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由一个高效的体系用行政命令手段驱使的经济体,本身就比别的经济类型有更强的适应力。由于没有“西方病”,比如开放的体系、愚蠢的监管者和贪婪的银行家,中国躲过一劫。

  另一种观点是:虽然没有美国那样无能的财政部和证券交易委员会,但中国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可以沾沾自喜的只是:经济管制的恶果比经济统计数据管制的恶果要少。

  当两种观点的交锋涉及到中国金融系统的核心部门——银行业时,争论本身就变得特别形象起来。中国银行业一直在避免释放银根紧缩的信号,即便面临出口锐减、高企的企业倒闭数量和大批弃置的大型地产项目。

  力挺中国的人士把这种适应性归因于:国家以内需填补出口的能力;逐步增强的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以及缺乏信贷违约掉期和其他临时性金融工具。

  相反,持怀疑态度的人士质疑当前的好状况是否主要与宽松的会计体系和监管体系有关。在欧洲和美国,需求的大减直接影响工厂订单,并且间接传导至大多数其他行业领域,钢铁业和建筑业最明显。海运停止,订单作废,供应商被抛弃,成百上千的外来移民工人成了“多余的人”。如果国内需求填补了外需的缺口,那么工厂就不会倒闭。当然,在这种状况下,信贷损失也会很快得到弥补。

  没什么历史证据可以证明中国的金融机构有能力涉险过关或者快速发现存在的问题。在过去五年里,摆脱了大笔呆坏账困扰的中国银行业非但没进展到提高内部风险控制能力的阶段,反而和他们备受嘲弄的西方同行一样:缠着政府,让政府买单。

  这些不同的观点并非理论假设,而且有重大的实际意义。为了对付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可见的漏洞,西方的政府加大力度实施广受关注,备受争议的资本重组,然后政府又饱受指责,包括重组并没能产生可供放贷的新资产。如果细心,我们会发现一个主要阻力来自于刚完成重组的银行家:他刚刚认识到放贷残酷的风险,却又不得不把钱扔到高风险的行业。

  相比之下,中国的银行业,显然毫不考虑风险,一再加强各种放贷业务。如果中国经济真能保持强势,这种信贷扩张行为会物有所值,但是,如果这种强势是虚幻的,那么信贷将不能有效支撑企业错误的决策。

  在西方,股票市场作为一个检测手段,可以把金钱从错误使用它的机构手中拿走。但是中国的市场至多只是部分的操纵在私人手中。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的主权投资基金——近期被指派大量买入几个主要中资银行的股份。实际上,这是重新国有化,几年以后,政府可能会把这部分股份再次向公开市场出售。

  而与此同时,当初在中资银行私有化时买入原始股的西方大型投资机构现在大量出货。从今年年初开始,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BS),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和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已经出售了十亿美元的建行和中行的股份。4月份,工行原始股的三年禁售期到期,据传至少有一家原始股股东——美国运通将会抛售。

  这些机构抛售的根本原因很明显是缺钱。不过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本国几近崩溃的通用汽车,将继续投资中国,因为在中国能挣钱。如果这些银行真正意识到他们手里股票的价值,起码在跨出中资银行大门的时候他们应该心疼。

  中资银行肯定也不高兴老东家走,中国银行最近发表声明说,它会记住那些“雪中撤炭”的人。先不管这里责备的口吻,细心的观察家会注意到这句话的潜台词:即便是在中国,经济也在变冷。

相关文章

·陈凯歌·《梅兰芳》 09/02/03

·二套房贷再松绑 楼市低迷局面将逆转 09/02/03

·浮世绘:女人的薪水与生活 09/02/03

·百丽:快跑的大象 09/02/03

·停牌经年 中新地产债息逾期遭“降级” 09/02/0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