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张化桥此时作出了一个蹩脚的预测,他认为下半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复苏,原因是一旦降息,将有更多的资金涌入到房地产当中来。站在这个角度上来说,对于房地产市场,也许张化桥还真是一个门外汉。一如他离开深圳控股回归瑞银所表述的那样,对于建房子的事情,他完全不懂,他懂得的只是资本操作。也许身在深圳控股的这两年,张化桥并不如其在瑞银的时候考察民营企业那样深入地考察过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事实上任何一个市场的投资者的最为基本的判断是,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长期上涨的行业,在此基础上张化桥为深圳控股选择房地产行业作为主营业务并未有错。但从张化桥已有的文字来看,他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细微体察也许并不深刻。
同时张化桥也犯了中国房地产经营者在这数年里犯的共同毛病:对这两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估计得过于乐观。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并非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当前的调整是因为供应大于需求,事实上,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供不应求的局面。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被压抑的时候,追求规模扩张而犯下错误的房地产开发商们将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2004年的时候,任志强在博鳌房地产论坛上说做企业像做饭,不能用一个锅盖去盖十个锅。但是2006年到2007年,所有的开发商都认为一个锅盖可以盖十个锅,剩下的九个向资本市场和银行借来可以了。
于是乎,当银行和资本市场不给锅盖的时候,当饿着的老百姓想等等看的时候,开发商终于不得不尽快地将煮熟的饭甩卖出去,于是有了今日中国房地产市场充满悲情的一幕。
张化桥在深圳控股期间完成了对深圳控股的重组,将深圳控股的主营业务调整为房地产业务,并收购了沿海绿色家园等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然而2008年,中国房地产进入调整期。
离开深圳控股重归瑞银,张化桥说他完成了重组的任务,没事可干了,他不懂怎么做产品。
民企之父
张化桥的学历并不光鲜。1983年至1986年,张化桥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攻读经济及金融学硕士学位,其后在中国人民银行策划部工作至1989年,并被派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留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1年至1994年间,张化桥获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银行及财务科终身教职。随后赴港,先后在东方汇理、里昂、汇丰证券等任职,其后加入瑞银华宝任中国研究部主管。
张化桥是2002年批评顾雏军旗下科龙造假而一举成名的,2001年12月,张化桥在发给客户的电子邮件及此后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顾雏军及格林柯尔的管理层似乎已承认,其产品并非都是无氟的,同时他对格林柯尔产品的节能效果产生了质疑。张化桥的言论,使得格林柯尔的股价跌逾60%,市值蒸发超过20亿港元,顾雏军身家更蒸发掉逾13亿港元。
随后顾雏军状告张化桥诽谤,瑞银与顾雏军最终达成庭外和解并赔偿顾雏军30万港元。此事较郎咸平与顾雏军之争要早两年。
·再调查:郑州思达“蓝堡湾”的危机 08/12/23
·碧桂园:全年销售过160亿元 08/12/23
·建行:200亿支持天津保障性住房建设 08/12/22
·媒体“乌龙”:华远变幸福 狸猫换太子 08/12/22
·滨海新区皮黔生涉嫌“北国投”案被“双规” 0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