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能在中国的大城市里占有重要地位,并不只在于它是十朝古都,有那么点金陵王气。隋文帝曾经下令将这里夷为平地,一把大火烧去了六朝的亭台楼阁,这是南京城历史上遭受的最惨重打击。类似的屠城毁城还有过好几次,但是不管是受到了什么样的伤害,这个城市总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又立刻生机勃勃地恢复过来。南京的重要性在于,无论哪朝哪代,无论国家分裂还是统一,它都是处于东南重镇的领导地位上。东南数省历来是北方中央政府的经济命脉,要想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东南地区的稳定和繁华就显得非常重要,而按照惯例,中央政府必定会派大员坐镇南京,然后通过南京,行使对东南数省的行政大权。
相对于自己的历史地位,近代以后的南京显然是走了一段下坡路。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上海的迅速崛起。看一看地图就可以明白,上海和南京离得太近了,通常情况下,无论是东南地区,或者现在大家更习惯的称呼华东地区,都只能有一个代表性的城市,此消则彼长,这个飞速发展了,那个便会相对延缓。一百多年前,上海开埠有了租界,当时它还只是江苏松江府辖内的一个小县城,在级别上和南京相差很多。
南京因为自己是两江总督所在地,便把省级机关统统都迁到了苏州。上海闹出点什么事来,县太爷管不了,先要请松江府的知府出面,知府大人管不了,上面还有省一级的巡抚大人。这些人都不能摆平,才敢惊动南京的总督大老爷。
很快形势就发生了变化,因为有了租界,有了洋人,上海开始变得洋气起来,再有点什么事,中国政府哪一级的官员都约束不了。上海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成为一个庞然大物,成为一个谁也不能不承认的国际化大都市。相比之下,同样是处于飞速发展的南京,就一直只能望尘莫及。时至今日,除了南京军区还能管着点上海,这多少给南京人有了点心理安慰,一向是自以为是的南京,只能把东南重镇的第一把交椅乖乖地送给上海。
南京是个非常宽容的城市,南京人好客,不排外,习惯于接受命运的安排。时至今日,南京仍然是东南地区除上海之外的最大城市,它成为江苏省政府所在地的时间并不长,1928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前,省会一直是在苏州,后来又移到了镇江。1949年国民党政府垮台,江苏分为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到1953年苏南和苏北再次合并,南京被取消直辖市头衔,开始成为江苏的省会。即使是在今天,穿过南京的大街小巷,你仍然可能会看到许多民国遗迹。完全是在不经意间,有人会告诉你,这个地方,过去就是国民党的中央党部,汪精卫曾经在这里被刺。很漂亮的一栋黄色大楼,有着高高的钟楼,再往前说,是辫帅张勋的提督府,辛亥革命爆发,张勋逃之夭夭,全国17个省的起义代表集中在这里,商讨成立中华民国,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这里是中华民国的产房,中国现代史正是从这里翻开了第一页。同时,也还是在这里成立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参议院,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立宪机构。南京有许多地方可以竖碑立传,稍稍有些来头的街区,哪条巷子都有故事,哪幢老房子都有说法。南京就像一座天然的历史博物馆,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能和过去的事件和传说迎面碰撞。很显然,你见到最多的一定还是民国遗产,这里面有两个原因,首先在时间上,毕竟民国离我们最近,六朝和明清的古建筑,因为年代隔得太久远,很可能会在这样那样的灾难中毁于一旦,考虑到南京历史上发生过的一次次毁城,古建筑又大多是木结构,很多遗迹荡然无存并不奇怪。其次是因为民国的建筑确实太多了,这些年旧城改造,许多很有价值的老建筑被拆除了,很多历史遗迹被破坏,可就算是这样,瘦死的骆驼依然比马还大,国内任何一个城市的民国遗迹还是不能和南京相比。在城市建设方面,南京是中国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采用综合分区规划的城市。上个世纪30年代,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所在地,曾有过一次规模浩大的城市建设。它不仅立刻让南京受惠,而且吃足了老本。过去的很多年,谈到城市规划,谈到绿化和公用设施,大家都羡慕南京。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这是一次十分难得的机遇。在国民政府工程师和公用事业官员的不懈努力下,宏观上采纳了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了中国传统风格,南京成为当时“中国最漂亮、整洁而且精心规划的城市”,并因此被哈佛大学的教授柯伟林写进他的教材。另一位叫爱泼斯坦的美国人则早在抗战爆发之前,就对南京的市政建设赞不绝口,他把当时的南京比喻成一座带有普鲁斯色彩的首府,与欧洲最好的城市相比毫不逊色。
我们今天看到的民国遗韵是一段辉煌历史的残存。虽然遭受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但是南京的实际受损程度,与欧洲名城伦敦和柏林相比,与日本的首都东京相比,保留完好的建筑物要多出许多。正因为如此,展现民国风貌成了南京一张很不错的名片,当然,除了大量的民国老建筑,最值得一提的还有“浓阴蔽日”,南京有太多民国时期种下的树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南京是无可争议的绿色城市。在现代化高楼林立的今天,民国老建筑和绿油油的参天大树,已成为南京市容的最好点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