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达克,30年代的上海轮廓

  2008年,是为上海留下了众多著名建筑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逝世50周年。6月,一项纪念他的活动在福州路上的美国花旗总会发起,题目叫做“建筑华彩—邬达克在上海”。展出的建筑资料远比建筑师本人更为人所熟悉。

  1931年3月,38岁的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承接了要在南京西路上建造一座摩天大厦的工作,1934年12月,这座摩天大厦建成,那就是曾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上海国际饭店。

  国际饭店落成时,当时只有17岁的贝聿铭也在上海,他不相信一座高83.8米的大楼真的可以建成,还专门跑到建筑工地去看邬达克和他的事务所如何打地基、开始这幢第一高楼的建造。据说,正是因为国际饭店的成就,才使年少的贝聿铭将建筑定为自己一生的理想。

  时间在上海滩上交错,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一代建筑师对另一代建筑师如何发生影响,但留下来的建筑勾勒了城市在时光中的容貌。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邬达克承建了沪上大多数的建筑,所以当人们感怀旧上海风情的时候,总是免不了感叹那些对称的梁柱、古典主义的拱券或是挺拔简洁的线条之美。

  1893年,匈牙利人邬达克(L.E.Hudec)出生于斯洛伐克,1924年毕业于布达佩斯皇家学院建筑系,同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被当时的俄军俘虏,送往西伯利亚战俘营,1918年逃亡到上海,1947年离沪。从1918年到1947年,邬达克寄居上海30年。这30年里,他从美国一家建筑事务所(克里洋行)的助理做起,一直到成为蜚声国际、为上海名流竞相追捧的沪上最著名建筑设计师,他的作品不止国际饭店、大光明剧院这样的著名“大厦”,还有很多精致华丽的私宅,像孙科住宅和被老上海人称为“绿房子”的吴同文住宅;还有很多教堂,比如带有哥特式尖顶和拱窗的沐恩堂;苏州河一带的不少建筑,淮海中路上昂突而起的战舰般的诺曼底公寓,都是出自邬达克的手笔。

  这些建筑中,大多数现在已被列为优秀历史建筑而保护起来;也有一些已被废弃,却流露出强烈的已逝时光的气息;还有的只剩下弄堂和围墙,在新华路和番禺路一带—就像一件精制的衣服朽败了,但还留着花边,却仍然精美得让人觉得无从仿制。邬达克的建筑现在已经从旧上海繁华的浪尖回退下来,沉淀成一种静默的气质,重叠着旧日上海特有的那份“情调”,停在那里,既不消散,也不过时。

  然而金茂那样的建筑已经起来了,并且被认为有着和邬达克的国际饭店一样的线条和新装饰主义的风格。当记者拿这种比较向从事邬达克建筑研究的学者、同济大学建筑专业的华霞虹博士求证时,她说这只是附会而已;也许有相似的风格,但是绝谈不上传承。

相关文章

·邬达克,30年代的上海轮廓 08/10/20

·新北京一瞥 08/10/19

·在北京的改变中看新中国 08/10/19

·北京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再次下调 08/10/13

·英式老宅里的私家居所 08/10/1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