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京一瞥

  CCTV新总部大厦等成为中国新地标。

CCTV新总部大厦

  当一个西方人走下飞机,踏上北京新国际机场时,感到困惑和迷茫,这是可以理解的。不仅因为其广阔的空间,而是由于无法避免的感觉到你经由一扇门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这个狂热地接受改变的国度,在一片尘土中远远抛离西方各国。

  这种感受只有一个多世纪之前,维也纳建筑师Adolf Loos步下纽约港的汽船时才可以媲美。当时,他以为自己穿过了时空之门进入未来,欧洲已经过时了。

  由Norman Foster设计的这所华美的机场已经被列入这个国家伟大建筑物的清单,它们包括:Paul Andreu的蛋形国家剧院;Herzog & de Meuron的,以形似鸟巢而闻名的国家体育场;PTW的国家水上中心,它有着半透明的,枕头一样的外观;以及Rem Koolhaas的CCTV总部大厦,这座倾斜的,互连形式的建筑被誉为当今最有想象力的建筑学成就之一。

  评论家们不断的描绘这些高知名度的项目,把它们当作这个民族在世界上取得领先地位的萌芽。然而这些建筑物并非只是权力的一种表达。就像十六世纪罗马,或者十九世纪巴黎的那些伟大遗迹,中国以宏伟的建筑带来的光环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智力积淀有着莫大关系。

  每一座建筑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体现了一种新中国的奋斗精神,而超出了它们公共建筑的本意。虽然,有时它们侵略性的规模令人望而生畏,但也反映出这个国家在努力获得作为一个新兴民族的认同。

  Foster先生设计的首都机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同类建筑,它表达了中国对现代主义的全盘接受。它那迂回的外观看上去像是肩并肩放在一起的两个飞盘,有人也把它比喻为一条龙。然而它效仿的是柏林的Tempelhof机场,那座由阿尔波特·斯佩尔先生设计的机场也是航空建筑的丰碑,在1930年代,它被当作进入新欧洲的门户。从纽约中央车站到巴黎火车站大厅,它们都是这个流动社会的一部分。

  如同Tempelhof机场一样,为了体现航空旅行的魅力,北京首都机场除了拥有规模宏大的广场之外,对旅客也有着体贴的设计。Foster更是把这一点推向了极致。流光溢彩的电子指示牌被嵌入天花板,乘客们首先会在一个光滑的斜坡上滑行,然后穿过一条宽大的步行桥抵达广场。在那里他们很快会被遍及整个地区的包括公路,火车,地铁,运河等等交通网络疏导一空。

  自从七年前北京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资格之后,这座城市广阔的交通网络已经完全被重建了。这不得不令人想到上世纪中叶在美国进行的一系列宏大的公共建筑工程,当时对技术的信心似乎是无止境的。谁能想到美国人的信心被之后新奥尔良的卡特李娜飓风所摧毁?而在二十一世纪,同样的梦想正在被中国人以十倍的规模重塑。

  高耸的艺术,空旷的背景

  然而,当你从机场驱车赶往市内时,对中国令人惊讶变化的感受很快会消失无踪。公路两旁新建的高楼陈腐而又丑陋。那些高塔很多都建在被封闭的化工厂里,这是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的一个反映。尽管许多高楼都是奥运会筹办期间建造的,但由于低劣的建筑质量,使它们看起来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这是中国拥抱现代化的另一面:在战后的岁月里,欧洲和美国的现代主义运动也让命运玷污了白板。中国的建筑试验因此也交织了希望和痛苦。看起来每一件事情都是可能的,从空想的乌托邦胜利,到漠视个体生命所表现的空虚灵魂。

  Andreu先生的国家大剧院建筑风格中体现了这种扭曲和矛盾的情绪。顶部是钛合金和玻璃构成的椭圆形穹顶,四周环绕着清澈的浅水池,它位于天安门以西的永定门大街上。

  沿着这条大街遍布许多在纪念解放十周年时建筑的社会主义标志建筑,从人民大会堂到北京火车站,以及革命博物馆。自从三十年前在故宫对面修建毛的陵墓以来,这座剧院是为数不多的几座主要文化建筑之一。

  在北京最近的一次咖啡聚会上,Andreu先生形容那是一个“对普通人开放”的地方

  “那是个非常安静的地方”,他说。“那座建筑令你无法触摸,我想让它保持神秘感。你穿过树林来到水边,你也可以涉水而行,但我希望人们理解这是为了他们好。”

  然而,这座建筑对称的布局和整体形式引发了其他的解读。被周围水池孤立起来的建筑强化了进入的程序:访问者首先要沿着主楼梯进入地下,穿过水池下部,然后才能进入穹顶大厅。看起来好像是这座剧院用一条巨大的脐带与城市相连。

  这样的入场流程令人感慨不已。颜蒙(音)是一位成长于文革后期北京的建筑师,一个下午,当驱车穿过天安门广场时他告诉我们,1970和1980年代,这里是整个城市的社交中心。“那时候这里很少有车,更容易接近,你可以看到人们在这里打牌或放风筝。”

  向未知的可能冲刺

  但是,一些象征中国崛起的宏伟建筑显示了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开放的前景。更多的是,他们意识到可以试探可能性的边缘。

  紫禁城和毛的陵墓,两座同样重要的建筑位于这座城市古老的中轴线上,沿着它们,奥林匹克体育场和国家水上中心就位于以北10英里处。Jacques Herzog和Pierre de Meuron两位设计师的杰作,鸟巢体育场,作为体育的象征为更多人熟悉。它有着巨大的椭圆外形,并被数不清的钢支架笼罩其中。

  那些支架弯曲交错,就像他们的崛起一样,这是一项被当作公共雕塑的浩大工程。突出的外表令人联想到,他们极力去控制内部的活动。当这座建筑物空无一人时,那种强度被奇怪的放大了,正如一次集体弥撒前的颤抖。

  然而,未来伴随着这里紧张局面的结束,还有一个冲突等待新中国去解决。这座体育场位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公园中央,周围环绕着一排排高层建筑。奥运会后,Herzog先生和de Meuron先生希望把这些建筑改造为一个大型的公众广场,作为社区的一个观赏之地。

  政府更愿意在它周围建设一圈围栏,此举将令这里的开放状态就此消失,而这是它最有吸引力的特征。一位当地设计师建议,在这座建筑的出口处建造一座地下商业步行街,这将更进一步破坏建筑的公益精神。

  “这座建筑是开放的”,Herzog先生说。“这是一座公共建筑”。作为这里的建筑师,他所有所能做的只是不断的施加压力。“即使他们设下围栏,将来总有一天,他们会把它拆除”,他满怀希望的这样表示。

  在设计CCTV,这个国家电视台所有者的总部大厦时,Koolhaas先生面对同样的扭曲,这里位于北京新商业区南部,距离仅有几英里。有关允许多少入口的漫长的谈判已经结束,这是对建筑师的折磨,当时CCTV的主管威胁要关闭穿过此地的两条公共道路。介时,一座巨大的停车场也仅允许该企业的雇员使用。

  距离完工已过去一年,CCTV大厦早已引起全球的普遍关注和争议。一些人对Koolhaas先生接受这个委托提出谴责,把它比作斯大林同志苏联时期,于1931到1933年期间参与Palace of the Soviets竞标的项目。他们主要的理由是,他为一个巨大的宣传机器设计了一座纪念碑。

  一座不朽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项目对于我们所有的期待来说都是一个可怕的挑战。Herzog先生,de Meuron先生以及Koolhaas先生,他们都是同一代设计师,出生于1950年代到1960年代之间,早期他们拥有主流现代主义思想的精华,反对形式上的压迫。他们在建筑的整体之中加入不对称形式,并为那些社会的弃儿和不适者创造空间。现在他们面对的问题是,对那些集权政府和多民族国家的客户如何斟酌语言。

  在他对CCTV总部大厦的设计中,Koolhaas先生消除了外观上的一些人类痕迹。这座建筑没有常规意义上的窗子,没有楼层开始和结束的明确指示。这样的形式完全扭曲了你对整个建筑的透视;它看起来像是受到某种压力,从一侧倒向另一侧。

  因此,在这座建筑物的整体上几乎不可能作出补救。视线穿过周围玻璃和钢铁高楼的地平线,它有时看起来像是尺寸缩水的儿童玩具。从另一个角度,它看起来又像是疲惫的赫拉克勒斯,用地面上的悬臂努力支撑巨大的体重。

  这不仅是一场游戏。Koolhaas先生开始对新的全球文化差异有了认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一条建筑学上的中间路线,去弥补个体生命所熟悉的建筑形式与大众社会之间的差距。对于当局的形象,他有意识的做了模糊不清的传达。那一刻是壮观的,之后将退隐江湖,这座建筑物不稳定的形式仿佛在诉说,他们对于权力集中的集体焦虑。

  他已经砍掉了大量社交空间的设计。建筑物内部被构思为一个公共活动无止境的循环,有咖啡馆,观景台以及一直延伸到建筑物一条支撑腿的画廊,并且有另外一条返回的通道,一直通向地铁。

  建筑师为公众和私人空间的分界而据理力争,随着社会标准的改变和演化,这一点会不断地转换和调整。然而,现在现在决定CCTV开放程度的并非设计师,而是这个公司由政府任命的董事会。

  它的遗产将带我们去向何方,这有待观察。无数个世纪以来,建筑师们渴望用他们的建筑照耀或改变人类的文明,但我们仅仅看到他们留下的壮丽的遗迹,却很少给社会带来什么冲击。在中国,事情可能依然如此。

  但是,毫无疑问,作为一个伟大的建筑思想的实验室,它们将长久矗立在未来的岁月中。这是一组令西方国家奋起直追的奇迹。

相关文章

·DBS唯高达:首选中国海外和华润置地 08/10/20

·财富缩水78% 杨惠妍仍居胡润地产富豪榜首位 08/10/20

·邬达克,30年代的上海轮廓 08/10/20

·折叠:最新的潮流倾向 08/10/20

·北京最大经济适用房项目开工 08/10/20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