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归宿:大地还是天空

  隈研吾在这个项目中融入了建筑与自然共生的思想,他充分利用自然材质巧妙设计。在美国学者阿列克斯?科尔那部畅销书《犬与鬼》当中,作者大力抨击日本众多设计师打着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名义,运用人工材料来搭建一个个标志性建筑,其本质仍然是哗众取宠。从这个角度来说,隈研吾是真正的愿意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设计师。

  这在他于2007年设计的三得利美术馆的作品中再次展露无遗。这家美术馆原本是于1961年由日本知名的饮料制造商三得利社长佐治敬三为了倡导“生活中的美学”而投资建设,几经搬迁改建之后,于2007年入住东京的MIDTOWN。在这个建筑中,隈研吾大量运用梧桐树干、纸张等柔软的材质,用各种木制格子来调节室内光线的强弱,让那些古色古香的展品看起来斑驳陆离。隈研吾说:“木制格子非常日本化,再加上现代技术的运用,使得日本文化重新获得了诠释。其目的就是达到艺术、人记忆与自然合为一体。”

  除了三得利美术馆,隈研吾在中国设计的长城脚下公社等项目也延续了这种理念。

  崇尚自然材质

  他坦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隈研吾越发喜欢自然的材质,他喜欢木头,因为木头温和又不失冷静,“即使你撞到木头上,也不会感到很郁闷。”他喜欢石头,因为他认为石头是稳固的建筑材料,是地面和建筑连接的最佳材质。

  隈研吾之所以偏爱木制建筑在于他努力追求建筑的时间统一性。建造木结构建筑的时间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老建筑留下的框架给新建筑提供了发挥的余地,并且慢慢渗透入新建筑当中,人们一步步地改变老建筑,修改、清除,没有“突然”感,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不是瞬间出现,也不会骤然消失。引用韩国设计师承孝相的话说,建筑是思维的符号。在隈研吾看来,建筑更是一个漫长时间里的时刻表、日记和历史。

  大规模开发、高层建筑的形销骨立消磨着我们对生活、自然本身的认知,成为政治家、建筑商博取眼球、敛财的工具而失去了作为建筑本身的意义。他认为,形式主义的存在与现实相分离,因为其具有鲜明、稳固的外形而捕获了人们的心,在脱离了现实主义的框架下依然获得了扩展。“只要国家权力不断补给养分,那么尽管被隔绝于培养皿中,细菌仍然有机会繁衍。”

  谈及东京著名的六本木新城时,隈研吾说,六本木给东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容纳了酒店、住宅、商业设施的小社区颇具创意,但它依然具有封闭性。隈研吾从一开始就憎恶封闭型的建筑,他说:“我们追求的透明性不是满足于圈地效应中的透明,而是向都市开放的,真正意义上的透明。”

  “那么,你认为设计师到底是干什么的?”我问道。

  “我们尝试着把一块石头放在现实的路上,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放置这块石头,然后看看发生什么事情,我把这种行为叫做建筑设计。”

  “有多少时间呆在地面,就应有多少时间呆在空中。”

  威廉·佩特森,这位生于1938年,出生在明尼苏达州的建筑设计师已经迈入古稀之年。他一生设计过无数获奖作品,以摩天大楼和超高层建筑扬名。1982年的《新闻周刊》杂志赞誉他是“当今美国高层办公建筑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佩特森是高层建筑的提倡者。他的许多学术著作都涉及超高建筑。如《都市建筑与高层建筑的思考》,《建筑与应用:摩天大楼的基本标准分析》。面对今年落成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佩特森坦言这对他漫长的设计生涯是“最重要的一座楼,对我有太多的意义。”在上世纪60年代,佩特森是贝聿铭的合伙人。1976年,他和另两位建筑师尤金·科恩(A.EugeneKohn)和谢尔登·福克斯(SheldonFox)成立KPF建筑事物所。KPF分别是三人名字的缩写,其中“F”——福克斯(SheldonFox)于2006年底去世。威廉·佩特森(WilliamPedersen)是该事务所的首席设计师。

  KPF设计作品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包括学术机构、博物馆、保健中心、法院、机场、宾馆、写字楼、体育场、多功能交通中心等。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技术与结构观念就成为该事务所关注的焦点。其经典作品包括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牛津大学罗瑟米尔学院,美国今日集团总部,荷兰海牙政府办公大楼。超高层建筑是KPF的拿手好戏。全世界有200多座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是KPF的设计,在中国,包括108层的香港九龙车站大厦、480米高的香港环球贸易广场、288米高的上海恒隆广场等。

相关文章

·曹志伟简介 08/10/15

·成实简介 08/10/15

·特殊材质工艺构建临时建筑 08/10/15

·城市影像 天津森林 08/10/15

·建筑的归宿:大地还是天空 08/10/1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