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加]简·雅格布斯著金衡山译译林出版社

  一个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专业人士的业余爱好者,很容易对前者感到不以为然。简·雅格布斯就是这样:在给《建筑论坛》当助理编辑期间,她对城市规划专业人士及其主流理论产生了强烈质疑。业余爱好者受限于受教育背景,没有能力全面考虑多种可能性,没有允执其中的平衡感,往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这种偏激的立场却很容易得到大众的共鸣——一见到专业人士被PK,群众是很热衷于起哄架秧子的。故而,简·雅格布斯竟以著名的城市规划批评家的身份度过余生,虽然比较吊诡,但细品一下,却也并不意外。

  雅格布斯显然是自发秩序的拥趸。她将城市视为一个复杂的耗散系统,从而认定所有自上而下的规则设定都将有害于城市的命运。所以她的第一句话便是开宗明义:“此书是对当下城市规划或重建理论的抨击。”

  当今城市规划的大手笔,往往出于同一个理由:越来越多的汽车,需要全面重建城市的交通道路体系,这个思路确实有问题。因为,没有汽车的年代,伦敦的交通也非常之糟糕,马车堵起来也要命。马死在路上的概率并不比车在路上抛锚低,更何况马还到处拉屎,让坐火车进城的人离着老远就闻得到大城市所特有的恶臭。汽车与道路之间的平衡——放弃开车的人数与购买新车的人数相等,前提一定是堵车严重到一定程度。所以改善道路只能是鼓励更多的人买私家车,而不会减缓道路拥挤。但是大规则重建城市的交通,却让城市付出了极高的代价。简·雅格布斯说:“交通干道,以及停车场、加油站和汽车旅馆等成了使城市支离破碎的强大的、持续的因素。城市给这些东西提供了一席之地,但城市自己却被分割肢解了,东一块西一块,四处蔓延,互不关联且到处空荡荡,让步行者吃尽了苦头……”这段话用来批评北京真是太恰当不过了。二、三、四、五环将城市割裂开来,让北京成为一个毫无特色而令人生厌的地方。笔者有一次去位于二环的白纸坊桥,为了去马路对面,不得不打个车,花了十六块钱,车程六公里整。这样的割裂感,让我这个初到北京的人深感震撼。

  北京这个城市就像吸血鬼,不断吸纳年轻的外地人,在城市的东部和北部为其中的成功者提供住宅,并将老住户从老城区赶到南城甚至河北近郊。但是道路的切割和大规模的搬迁让以前充满活力和温情的胡同社区荡然无存。简·雅格布斯认为自养和自足的社区才是城市的根本,这是正确的。她认为,一个成功的社区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街道要短、要有老房子、人口密度要高,以及沿街生意要有多样性。然而要说只要有这四个条件,就一定会催生出成功的社区,却也不符合混沌理论的基本概念。以人口密度高和生意多样性这两条与成功社区的关系来看,它们之间有相关性是确切无疑的,但是孰因孰果却并不能轻易判断。而街道要短,听上去倒是像中国的风水。《水龙经》里就有这样的说法:“道曲则有情”。路曲、道窄、车速必然慢,行人过马路打酱油很方便,店铺的人气自然就养起来了。这么一来,老房子也有了,人口密度也有效,沿街生意的多样性也有了。从这个角度来看,雅格布斯反对为了汽车而大规模改造城市交通的观点,还是非常有道理的,虽然她声称有这四个条件就一定能产生出成功社区令人生疑。

相关文章

·地产寒冬来袭,精细化管控研讨即将上演广州 08/10/14

·不降价只是个案 08/10/13

·SST幸福预计08年收益3.9亿 08/10/14

·湖山国际业主维权 合生创展的无头官司 08/10/14

·瑞信:更多地方“救市”政策或出台 08/10/1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