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片段

  片段五

  雕塑家萨伊姆·诺古奇(Isamu Noguchi)、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画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都是给安藤带来深远影响的“圈外人”。在安藤看来,“他们都是思想非常自由的人,比起要接受4年大学教育的建筑师,艺术家不曾被过多的课程约束,想法更开放。而且他们大多没有固定职业,有非常强烈的生存意识。这种意识促使他们从不倦怠,而一些建筑师则会因为生活安逸而失去创作的热情。”多少年来,正是艺术家朋友们的这种来自生存的紧张感,深深感染了安藤,使他对建筑的初衷从未改变。

  片段六

  在兵库县淡路岛国立公园广场水池的设计中,安藤决定把水池的底部都镶嵌上贝壳。他们花钱从加拿大和俄罗斯进口了许多废弃贝壳,先从中筛拣出500万枚相对完整的,再经过一轮精选,完成了水池底部100万枚贝壳的铺设。同时,因为贝壳中间鼓起,所以要在下面填满砂浆才使得人站在上面时贝壳不致被压碎。安藤说,如果他们想在设计中实现一些新的构想,这种不厌其烦的手工操作是不可缺少的。如今,壮观的贝壳水池成为安藤的又一骄傲,而对细节的坚持也成就了安藤建筑所特有的秉性。

  片段七

  一位中国弟子曾问安藤,建筑于他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的回答是——建筑是生活的原点,或者说是生活的容器,这样一种与创作生活场所相关的工作,对他有着深刻的涵义。“建筑是提出某些问题之后的一连串挑战。透过建筑,我将自己的意志传达给社会,克服遇到的一切困难。在挑战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张力,正是我生存的力量。对我来说,唯有建筑才是参与社会的最有效手段。”

  与许多建筑师整日抱怨没有发言权不同,尚未成名的安藤就大胆构想了多个提升城市环境的设计方案,并始终以这样的主动性担负起一位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没有委托方,安藤每隔10年会义务为大阪市做一次改造规划设计,尽管至今没有一个方案被采纳;年轻时向市政官员多次提议却又被屡屡回绝的“屋顶绿化”理念,在36年后,终在同润会青山公寓改建计划中得以实现。

  片段八

  安藤建筑研究所的员工们都穿着薄底运动胶鞋,行动快捷而悄无声息。而所员们日常使用的基本工具,如尺、笔等,都须自备。安藤认为,对自己的工具不倾注感情的人是做不出好东西的。而且未婚的员工都必须住在离事务所骑车5分钟的路程之内。随时能进入创作状态是安藤对每位员工的要求。这种对创作的虔诚态度和近乎宗教般的信念,也许就是他的作品得以饱含精神性的原因。

  这位建筑家将当年对东京的膨胀和规划无序的忧虑也带到了今天的上海,在演讲会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忽然反问现场的听众:“我倒是想问一下我们国内的建筑师,上海有很多商业建筑存在,它们根本不考虑环境,不考虑文化,不考虑任何因素,他们仅仅是为了利益而存在,我觉得像外滩这样具有历史沉淀文化的建筑,它们的存在是不是和这些商业建筑存在冲突?我倒是想反问一下在中国设计这些商业建筑的建筑师,他们是怎么想的?!”

  片段九

  他阐述道:“现在中国的建筑设计和当时日本的一样,都没有考虑到环境的可能性。”安藤所指的环境包括历史、地理、文化和自然环境等要素。

相关文章

·汉国置业的广州拼图 08/09/23

·广州保利城售出193个单位 08/09/22

·德国GKK:斯图加特IBM新总部大楼 08/09/22

·世联周报:2008年第38周深圳房地产市场 08/09/22

·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片段 08/09/2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